背叛与救赎之旅

——读《追风筝的人》

版次:A03    作者:来源:    2025年03月16日

□ 王芳

《追风筝的人》是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创作的一部融合文化与生活元素的文学佳作,是一本为所有渴望自由与和平的阿富汗孩子量身打造的小说。有评论指出,它既是对阿富汗这片土地的深沉悲歌,也是对人类共同情感的崇高礼赞。

作者以阿富汗的变迁历史为背景,以其独特的视角描绘了阿富汗传统文化的丰富底蕴与时代留下的深刻创伤,以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历经背叛与寻求救赎的成长故事。本书叙事风格极具感染力,引领我们突破阴暗与迷雾,去深入探索人性的光辉。在成长中不断突破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与重塑。

阿米尔出生于阿富汗的一个富裕家庭,与仆人哈桑相伴成长。阿米尔性格懦弱,常因胆小而不讨父亲喜欢;反之,真诚勇敢的哈桑却深受其父青睐。为逃避背叛的罪恶感与内心谴责,阿米尔竟设计诬陷哈桑偷盗,致其被逐出家门。然而,哈桑却始终坚守着忠诚与善良。

中年阿米尔被父亲旧友的一通电话唤醒,得知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为守护他家老宅倒在塔利班的枪口下,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也被施暴者阿塞夫抓走了。阿米尔决定踏上救赎之旅,他毅然选择回国,穿越战火,勇敢地站出来与阿塞夫搏斗,历尽艰辛救回了小索拉博,并把他带回美国尽心抚养。最后,阿米尔在为索拉博追风筝的那一刻释怀了对哈桑的愧疚,完成了自我救赎,获得了心灵的自由。

不忘初心,保持热爱前行。哈桑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的承诺让人无比感动,尤其是在阿米尔背叛后他仍始终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山长水阔不辞其远,赴汤蹈火不改其志。现实生活中,我们不管是对人还是对事,都应全心全意去付出、去努力、去实践,做行动的巨人。尤其是在快节奏的当下,互联网制造的热爱转瞬即逝,只有将初心锻造成锚,才能守住船帆,让为之真诚付出的每个瞬间成为远航的动力。虽然付出与收获并不一定成正比,但坚定追逐热爱的过程必将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直面人性,坚守善的底线。“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不管是阿米尔还是他的父亲,他们最后都坚守内心的良知,坚持行善。阿米尔不畏枪林弹雨去解救索拉博,他的父亲修建恤孤院,回馈他人与社会。在光与影交织的人性深处,我们可能会犯错,但这正是人性的真实面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穿越人性的泥沼时,我们应直视黑暗,以善良为利剑,刺破人性迷雾,力求改善与拯救,方能踏上“重新成为好人”的道路,实现成长与进步,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当我们看透所有卑劣仍选择向光而行,这或许才是人性最庄严的破晓。”

坚定理想,永葆奋斗姿态。“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书中的阿富汗儿童追逐和平、自由的风筝,哈桑追逐纯洁、忠诚的风筝。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生逢和平盛世的我们理应感到庆幸,更应抓住机遇,坚定追逐远大理想的风筝,永葆奋斗姿态,在时代的浪潮中扬帆远航,实现人生价值。唯有将个人志向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将理想之火铸入奋斗征程,方能在滚滚向前的新征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