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苏仙区自然资源局
版次:A01 作者:来源: 2025年03月27日
□ 郴州日报·今日郴州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唐思玲
近日,在苏仙区白露塘镇东波瑶族村柿竹园万吨技改尾矿库项目现场,机器轰鸣,工人们正有序开展施工作业,同步推进排洪巷道掘进、废水处理站建设等工作。
“目前,项目正在有序推进,预计年底完成尾矿库建设。项目建成后,将为郴州打造全国最大的钨精矿流转加工集散地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大大提升郴州有色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湖南柿竹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项目建设指挥部高级主管卢开明说。
项目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用地保障。该项目一期用地435亩,通过全省首宗采矿用地“农地入市”交易落地后,不仅满足了项目采矿企业的用地需求,还在采矿用地的批、供、用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可操作的“路径图”,填补了湖南省采矿用地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空白。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苏仙区乡村一二三产业蓬勃发展,建设用地需求日益增长,乡村产业发展与建设用地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优质项目因用地指标限制难以落地。
“在苏仙区,各个乡镇(街道)、村组存在一定数量的存量建设用地,主要包括撤点村小、老村委会办公场地、闲置集体企业建设用地等。这些土地长期闲置,未能得到有效利用。”苏仙区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邓军锋说。
为破解用地难题,苏仙区自然资源局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创新出台《苏仙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方案》《苏仙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政策,探索建立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机制,通过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有效化解了城镇规划区外的用地难题。
邓军锋表示,作为土地制度改革的关键,“农地入市”具有多重制度优势,既保持土地集体所有权性质不变,又通过出让、租赁、入股等灵活方式,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有效满足乡村文旅、产业融合等项目的用地需求。与传统征收模式相比,报批周期缩短60%以上,实现了土地高效利用与农民权益保障的双赢。
苏仙区入市试点两年来,共完成10宗入市交易,成交金额3.8亿元,累计为村集体增收约1.3亿元,带动相关产业投资规模超30亿元。苏仙区自然资源局的“农地入市”试点成功入选全国典型示范案例,并获评2024年四季度全市“地方敢闯”先进典型。
随着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体系日趋完善,苏仙区正将改革经验向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等领域拓展。“我们通过摸底调查,梳理筛选出符合入市条件的乡镇企业、闲置村校等存量集体建设用地,结合五盖山旅游度假、瓦窑坪历史文化街区等旅游产业发展,以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用地需求,将闲置土地包装成具体项目进行入市交易。”邓军锋说。
截至目前,苏仙区自然资源局已完成42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上图入库工作,面积超2000亩。邓军锋表示,苏仙区自然资源局将进一步摸清存量资产和资源,科学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用足用活乡村文旅、农村产业发展优惠政策,优化土地交易规则和收益分配机制,提升土地利用率,做好“农地入市”文章,推动农村沉睡资源向优质资产转变,助力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