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A03 作者:来源: 2025年03月30日
□ 欧阳资文
诵读郭沫若《游崖县鳌山》一诗时,我曾几度萌生探访三亚大小洞天的雅兴。景区坐落于海南鳌山西隅,古称“鳌山大小洞天”,海湾旖旎如练,山石奇崛似幻,更兼道家文化、福寿文化和龙文化交融共生,素有“海山奇观”“洞天福地”“南溟奇甸”之美誉,由此跻身首批国家5A级景区。今年春节假期,我与亲友相约至此,幸得讲解员周川海导引,终成探旅寻幽。
一进景区,我们顷刻间被成片的椰子树迷住。只见株株椰树鲜翠欲滴,叶大如伞,如碧浪翻涌,叶影婆娑间自成天地。漫步椰林小道,海风轻拂,椰叶轻舞,驻足倾听,其节奏宛如大自然传送的道道音符,令人心旷神怡。那些悬挂在枝头的椰果,如同一颗颗硕大的绿宝石,在娓娓诉说着海岛沧海桑田的故事,让大家渐渐沉醉于生动美丽的热带风情画卷之中。小周讲解道,椰子树是海南岛最醒目的绿色标志,与红树林、露兜树并称为三大防台风卫士。它虽然看似柔弱,却有着不屈不挠的韧劲,即便台风肆虐,暴雨摧残,仍然屹立不倒,顽强挺拔。我想这应该是海南人民骨子里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吧。
继续前行,我们来到鉴真群雕景点。五尊雕像临海而立。主像鉴真大师形貌伟岸,双手交握,眉眼沉静如渊,目光远眺大海,显得庄严而慈慧,谦逊而敦厚,坚毅而勇敢。整座群雕设计巧妙,造型大方,立意高洁,堪称海南人文景观胜迹。此前我们已观看过《三亚千古情》,便知鉴真大师造诣极深,一生辉煌,但艰难曲折。他五次东渡日本未竟,历经失败却不灰心退缩,困居三亚时仍继续讲经传法,精心筹备,最终成就第六次东渡壮举。他将建筑、绘画、雕塑和医学等中国文化传播到日本,促进了日本发展和中日友好,至今仍然在两国都享有极高美誉度。我们驻足雕像前,凭吊先贤,俯仰今古,心中油然而生“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无尽遐思。
我们一行人转至南海龙王别院。这是典型的南方龙建筑风格,它由广场、辅殿、主殿三个部分构成。率先映入眼帘的是龙王之子鳌的铜像,只见它背甲生辉,昂首挺立,双目传神,直视海洋。小周绘声绘色地讲解成语独占鳌头的掌故,一种说法是龙生九子,鳌头为先;另一种则为,科举状元被钦点时立于鳌首。因而鳌象征着荣誉和地位,此山亦被称为鳌山。我们拾级而上,看到殿内壁上刻有康熙皇帝御笔“龍”字,左右两壁分别绘有南海龙王朝圣图和老子犹龙图。二楼主殿内陈列着南海龙王爷原身像,它由龙头和人身构成,手持镇海宝剑,神情威风凛凛。龙文化在南北方的民俗中存在很大差异,北方龙王主要祈福下雨,而海南龙王多是祈福出海平安。这时,二娃婧婧唱起电影《哪吒2》的主题曲,大家顿时兴奋起来。是呀,中国龙文化源远流长,这亘古千年的龙图腾,早已化作文化基因深融华夏儿女血脉中。我想这正是这部电影在全世界火爆出圈的原因吧。
紧接着,我们到了小洞天。这个核心景点也是这次探寻的重点之一。海边这块硕大岩石,突兀立起,嶙峋坚韧,经海水万年冲刷腐蚀成一个石中小洞。洞口题刻南宋郡守毛奎所书“小洞天”三字斑驳遒劲,旁边题写郭沫若《游崖县鳌山》诗。岩石上长着一棵顽强的露兜树和若干耐旱的仙人掌。小周介绍说,这个小洞是古时有道之士修身养性绝佳之处,称之为“小洞天”。取自道家文化术语“洞天”,意为洞悉天下或洞察天下事,犹如诸葛亮早年不出茅庐而知天下。我们一起躬身探洞探幽,洞阔仅20多平方米,洞深28米,四壁坚韧,洞中幽暗。好在里面有灯光,上下有台阶,大家猫身前行,有序安全通过。婧婧嬉笑间来回穿梭数次,为古洞平添几分生气。
再往前走,老子望海景点就在眼前。我们看到峭壁之上,老子望海雕像半隐山岚。正在大家疑惑为何只雕面部时,导游小周点破玄机,道家崇尚大象无形,故只现圣哲面庞,老子以整座山体为身,于是只见其面而不见其身。岩石下还有另一尊老子阴沉木雕刻,木纹如河流蜿蜒。小周补充,阴沉木是五指山河床旱灾干枯时被发现的,质地坚韧,极难雕刻,但特易保养,喷漆打蜡即可。
行走途中,我们看到一种奇特植物,树根错节密布,树枝繁茂丛生,树皮上有鳞状褶皱,而树干却空心枯萎。小周介绍,这是龙血树,也称不老松树,三亚龙血树古树群已入选中国最美古树群。龙血树名源于鳞形树皮伤后会氧化成血红色,另一神话传说为神龙和大象打架流血染化所致。这里龙血树树龄大都超过3000年,山中最老那株已逾6300年。龙血树与恐龙同为白垩纪所生,恐龙已成化石,而它却仍然郁郁葱葱,长盛不衰,历久弥坚。古人称之为不材之木,现今已被列为二级保护树种。正如庄子所言,“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这恰恰是道法自然的绝佳注解。
纵论物种“长寿”之际,我们已达南极仙翁景点。只见石壁上雕刻着一尊长寿老者,鹤发童颜,满脸笑容,肩扛葫芦,手持仙桃,精神矍铄。这位老者正是南极仙翁,也就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老寿星。人们常把福、禄、寿三星作为民间吉祥如意的象征。故民间祝寿时,常在正屋面墙中堂悬挂福、禄、寿,两侧寿联分别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种祝颂之举此地竟成具象风景。
说到福寿文化的物质遗存,小周带我们游完景区返程途中,兴致勃勃地为我们梳理景区瑰宝:有慈禧太后御笔楷书“寿”字碑,彰显了晚清宫廷书风;有五代宋初陈抟道人飘逸草书“寿”字摩崖,蕴含着道家养生哲学;有当代佛教学者赵朴初题写“南山”石刻,彰显出宗教艺术传承;有南宋知军周康手书“石船”题刻,平添了鳌山儒雅文人意趣……千年祈愿凝于方寸,四海文脉汇此一隅。论起祈福家国兴盛,我不禁想起老家郴州的苏仙岭景区,那个天下第十八福地真可以媲美此处。
“碧海连天远,琼崖尽是春”。景区以其秀美风光、神秘传说和深厚文化扬名海内外,让我们在自然中心生宁静,在古迹中学得传统,在文脉中彰显自信。大小洞天“面朝大海”,取山石为卷、集文化为墨,让探旅者觅得“春暖花开”境界。我想,这正是我们憧憬诗和远方的真谛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