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市教育大会看强教兴城“方法论”
版次:A01 作者:来源: 2025年04月01日
□ 郴江潮工作室
2025年3月31日,郴江畔春雨初歇,全市教育大会落下帷幕。
郴州历来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时至今日,郴州作为湖南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正把教育现代化作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郴州实践的重要抓手。
教育的高度,就是城市未来的刻度。
当全国推进“双减”改革的浪潮奔涌时,郴州以学位供给破题。2024年,建成普通高中“徐特立项目”11个,提质改造“两类学校”100所,新增各学段学位1.37万个,义务教育学业水平、高考本科录取率持续提升。
此时召开的会议,既是对过往经验的凝练,更是向未来的冲锋号。郴江潮工作室记者深入会场,从“铸魂、破局、共生”三重维度,解构“林中之城”的教育突围密码。
铸魂:以思政穿透力筑牢育人根基
教育之基,首在立德。
2024年9月14日上午,汝城县沙洲芙蓉学校组织四年级和五年级8个班的400余名学生,来到沙洲村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研学,通过聆听思政课、参观陈列馆、举行少先队活动等,接受红色教育,滋养家国情怀,汲取奋进力量,开启新的学期。
当天,汝城县思政巡讲团成员、第一完小教师何苗苗以“半条被子 照亮童心”为主题,通过图文并茂的PPT辅助,做好融会贯通结合文章,从当地革命历史、灿烂文化和红色故事入手,循循善诱、层层递进,一直讲到了本土红色校本《血脉》,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聚焦了全场目光。
在此时,思政课已不再是照本宣科的说教,而成为刻入生命的价值烙印。
近年来,郴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突出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注重抓好青少年学生的红色教育,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大思政课”突破了思政课堂空间的局限,构建了贯通校园与社会全时空的思政大课堂,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校园课堂,还应包括社会课堂。
湘南起义纪念馆、黄克诚故居、邓华故居……走进郴州,红色教育基地成了思政课的“第二课堂”。
持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能够加深青少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认同与自信,从“中国之治”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融入报国行的奋斗中,自觉成长为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社会形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风气,引导青少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意义重大。
破局:用系统思维破解教育痛点
教育之困,在于资源错配。
不仅要“有学上”还要“上好学”,是老百姓对基础教育改革朴素而具体的诉求。
北湖区现有在校学生约15.16万人,占全市中心城区基础教育学生人数的70.9%。近年来,北湖区践行民生所“需”,回应群众所“盼”,破解教育之“痛”。
2024年秋季,郴州市东坡岭小学迎来了新学期的首批学生,该校共招收了10个教学班,其中一年级5个班,二至六年级各1个班。
“我们全体老师进行了新教材的培训,热烈欢迎我们第一届东坡岭(小学)孩子们的到来。”郴州市东坡岭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谢美秀对学校的未来充满信心。
近三年来,北湖区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30.23亿元,年均增长10%。投入14亿元,完成4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和1所乡镇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新建和改扩建东坡岭小学、同心小学、九中岭南分校、惠泽小学二期等学校12所,新增学位15525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6.57%。
尽管如此,大部分家长的焦虑指数并未下降,隐形“教育军备竞赛”仍在继续。这让我们意识到,公平是整个社会尊崇的价值理念,必须贯彻到中小学教育的方方面面。
一方面,郴州调整优化中小学校合理布局,建立同人口变化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大力实施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组建了69个教育集团,102所城市义务教育学校结对帮扶245所农村学校,有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另一方面,郴州回应群众关切,实施招生“阳光工程”专项行动,实现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划片规范入学、入学“一件事一次办”,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做到应入尽入,保障了进城经商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当然,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实现教育公平,不可能一蹴而就。为孩子提供优质教育是家长的期盼,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部分,解决问题的长远之道是要不断增加义务教育优质资源的供给,让孩子不仅有学上,而且能够“上好学”。在现阶段,从巩固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成果,到规范普通高中招生秩序,一点一滴的努力,也都是在朝着建立公平入学长效机制、让教育回归本位这个大方向迈进。
共生:让教育链与产业链共振
教育之变,终为城兴。
2024年6月27日,来自郴州职业技术学院的30余名学生走进湖南久森安高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展厅、生产车间、工会活动室、食堂等地。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公司的业务范围、工作流程及岗位需求,激发了学生们对企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浓厚兴趣。
经过前期对接了解,临武县人社局针对设备维护保养工程师、电工等方向用工短缺的情况,组织郴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新能源、技修专业的学生前来实地学习、考察。
对高校而言,企业提供的资金和实践场景,弥补了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的短板,为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力支持。对于企业来说,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为企业带来新的活力和创意。
在技术迭代加速的浪潮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除了知识水平,实践能力正成为科创企业用人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更好地满足产业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高校也在积极发力,通过搭建各类平台基地,鼓励学生更多接触产业前沿实践。
近日,湘南学院与郴州高新区联合启动“博士进企、产业导师进校、项目进园”工程,为企业创新、产业升级提供高校助力。首批来自湘南学院的25名博士进驻郴州高新区有关企业,从事支持企业研发、技术革新等方面工作。
这是湘南学院作为地方高校,支持和服务地方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学校实现高端人才与企业精准对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助力企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和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
对于如何进一步推动高校产业双向奔赴,多位专家认为,需要从教材编撰、观念转变、鼓励企业参与等多个方面入手,加强产教融合共同发展。
具体到郴州的实际情况来说,郴州可以围绕锂电新能源、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等支柱产业,建立“产业链—专业群”双向反馈系统。高校与企业共建“工匠订单班”,课程设置直接对标电池材料研发、智能制造等岗位需求,使人才培养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郴州还需搭建融合平台,重塑产教生态,打造“教学—研发—生产—服务”四链融合的创新联合体。
让车间的生产线成为学生的起跑线,让实验室的灯光照亮城市的未来!郴州的产教融合实践正在书写新时代的“工匠精神”,这场春天的教育变革,注定将在郴江两岸激荡出澎湃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