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义剪”暖人间

——湖南汝城钨矿下岗职工蒋金生爱心义剪的故事

版次:A01    作者:来源:    2025年04月27日

       


□ 通讯员 邓生祥

青翠绿荫间,鸟雀叫得欢。群山环抱的湖南汝城钨矿集中聚居区,位于云湖公园旁的一间理发店,“精准服务,乐享银龄”的标志引人注目,店内不时传出老年人的欢声笑语。

地处偏远山区的汝城钨矿,远离县城40多公里,曾历经鼎盛繁华,后因政策性关闭,现仍常住着1200多名离退休矿工及家属。作为矿区唯一的爱心理发店,在理发师蒋金生独自操持下,一年来提供义务剪发1600多人次,书写了一把“义剪”暖人间的动人篇章。

“是亲情感召,让我毅然返乡义剪”

“我要男式女发,看起来精神。”一声吆喝,满头稀松白发的陈长珠坐上了简易椅子,旁边坐着的杨绍成老人边候场,边观摩。

“好嘞!”快人快语一声应答后,穿着休闲时髦的蒋金生一手拿起梳子比画、一手握着电剪翻飞,动作娴熟地忙活起来,精湛的理发手艺跃然眼前,“干了半辈子理发,现在做义剪更来劲!”

身材瘦小、身手灵活的蒋金生今年54岁,祖籍临武县,父亲是矿区第一代矿工,母亲作为家属常住于此,蒋金生出生和成长也在此。读完中专后,他便回来参加工作,但受矿区政策性关闭和下海经商潮的影响,上了两年班后就外出创业,辗转珠海、长沙等多地经营理发业,业绩最好时曾在郴州和韶关多地购买过店铺,为此他也主动放弃了下岗职工低保待遇。后来,随着事业几经沉浮,妻子带着小孩离开了,他便开始过着单身生活。

“这里的亲情好浓,是亲情感召,让我毅然返乡义剪!”忙活间,蒋金生心直口快地说,20世纪90年代父母亲去世,都是街坊邻居们主动过来帮忙料理后事,“乡亲们来自天南海北,没想到却如此热心帮忙,让我感动难忘,也想要回报他们。”

了解到蒋金生想法后,管理处当即找到他,不仅为他提供了免费店面等便利,还按照政策为他争取恢复了低保待遇。蒋金生从去年4月开始安心打理理发店。

“靠着这门手艺,我到哪里都能混口饭吃,但选择回来义剪,让我找到了人生意义和社会价值。”蒋金生一脸真诚地说。

“看到大家的笑容,我就感到高兴”

“还满意吗?”“满意,满意!”蒋金生一丝不苟地忙碌,也不时与顾客交流。陈长珠的“男式女发”逐步成型。端详着镜子里愈发精神的自己,她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作为常住于此的退休人员,69岁的陈长珠为了打理头发,过去经常好几个月才进一次商业理发店,眼下有了爱心理发店,她每个月都过来理发。“小蒋做事热心,有耐心,手艺也好。”陈长珠频频点头称赞。

“老人家也要美起来,乐起来,我就想着以自己的手艺和耐心,为他们理出最佳发型,扮靓老年生活。”蒋金生说,过去搞商业理发,为了追求经济效应,理发快速高效,如今做爱心理发反而更能沉下身心做细做精。“只要大家来过几次,从一进门开始,我就基本可以判定各自所需的发型。”面对数量不菲的服务对象,蒋金生如今在脑海中建起了相应“发型数据库”。

“见到大家高兴而来,满意而归,我就很高兴、很满足。”见到陈长珠发型理得差不多,蒋金生赶紧为她喷洒发胶、固定成型,再仔细地吹掉洒落在她身上的碎发。边上,静静躺着的登记本,并没有引起陈长珠的注意,她径直走到茶水台端杯饮水,“这里还有免费茶水,就像在家里一样,很是自在舒心。”

按照管理处与蒋金生的约定,为便于统计义务理发人次数,老人们在享受免费服务后须在专门设置的登记本上签名点评。但蒋金生基本上不作提示与要求,他说:“我怕老人家产生受恩于我的想法,也怕自己留下沽名钓誉的形象,这与我提供义剪服务的初衷相背离。”提着三本皱巴巴、被茶水浸染过的登记本,蒋金生欣慰地说:“好在,大家都很高兴,接近100%的满意度。”

唯一的“差评”发生在一位90多岁的老人身上。前不久,说话不便的老人家过来理发,但没有明示要求。为了让她看起来更精神爽利,蒋金生便剪掉了她耳边的头发,没想到却惹恼了她。原来,老人家耳边留发是因为怕冷,这一习惯保持多年。“阿姨,对不住!”眼瞅老人翻白眼、瘪嘴巴示意,蒋金生又是道歉,又是嘱托,“下次还来,我一定包您满意。”

“我有手艺,也想做好,原以为可以让大家都满意,但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要进一步紧贴需求,提升服务精准性。”蒋金生深有感触地说,“只要继续用心用情去做,就会达到最佳满意度。”

“看着皱巴巴的钱袋子,我觉得收了会烫手”

“下一位!”随着蒋金生提高嗓门招呼,66岁的杨绍成坐到了理发椅上。在蒋金生一番熟练“拿捏”下,20多分钟后,老人想要的“寸头”顺利告竣。

“理个发,年轻多了。”笑意盈盈间,老人习惯性地把手摸向了胸前口袋,却被蒋金生挥手叫停。

原来,在享受免费理发多次后,有些老人觉得过意不去,想着要“多少表个意”,但均被蒋金生悉数婉拒掉,还让他有些“懊恼”。“他们离退休工资并不高,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每次看到他们掏出皱巴巴的袋装零钱时,就觉得收了会很烫手。”蒋金生说。

为此,他还将这股“懊恼”发泄到了管理处,“希望你们利用开会机遇,宣传转告大家,我这里是全免费的,大家尽管来、放心来,推来推去的反而影响了我做事。”渐渐地,老人们才逐渐适应过来。

随着爱心理发屋的声名远扬,过来理发的当地群众也越来越多,服务范围越来越广,已从矿区扩延到了周边农村,服务对象也从老年人扩展到了中年人,甚至有不少年轻人也慕名而来。

“乡亲们趁着赶集过来理个发,年轻人是想要理个好发型,这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想来就来。只要进了门,都是我的客。”蒋金生说,开办以来,每天理发少则几例,多则20多起。

其实,矿区服务业并不缺乏,也开着好几家商业理发店。一年间,蒋金生以坐堂式、全天候服务,为当地群众免费理发1600多人次,这也不可避免地给商业理发店生意带来些影响。面对闲言碎语,他从最初的惴惴不安,变为了如今的泰然处之。

“只要条件允许,自己干得动,就会坚持下去”

“今天还不错,理了8个发,超过了日均理发量。”目送两位老人离开后,已近傍晚,蒋金生在屋外的服务帐篷品了几口茶后,便潇洒自如地跳起鬼步舞舒缓身心。

“别看我身子矮小,但动作灵活,霹雳舞、鬼步舞、街舞等基本上都会,还会乒乓球、羽毛球等,都还不错,只要矿里选我去参赛,兴许能拿个奖回来。”蒋金生有些得意地说。

然而,他的多才多艺在管理处主任刘鹏那却变成了一丝担忧。

“你头脑灵活,活泼好动,生活并不富裕,坚守矿区做公益,怕是会耐不住清苦干不长?”刘鹏开门见山发问。

“你这是不相信我呢!放心啊!只要条件允许、自己干得动,就会一直坚持下去。”蒋金生拍着胸脯回应。前不久的晚上,当听到理发屋的电灯坏了,管理处连夜安排人员上门更换,这让蒋金生很是感念。

“我们会信守承诺,全力支持帮助你,就看你能不能一如既往坚持下去?”

“我也会信守合一,把这份爱心事业延续下去。”蒋金生还是铿锵有力地回答。

据了解,为了切实提升老年居民的幸福感,管理处近年来不仅积极争取投入资金,实施了一大批民生实事,不断优化人居环境,还建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深入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文娱活动和志愿服务,努力让离退休人员安度晚年。

爱心公益,贵在坚持。作为志愿服务的一扇窗口,蒋金生守住清寒,拿着“义剪”传播温暖,不断演绎着百年矿区情怀不老的时代故事。

“今后,还要努力寻找培养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起握好接力棒,将这份爱心公益传续下去。”

夜色渐浓,爱心理发屋里,一束灯光将瘦小的蒋金生映射得无比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