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的识别与预防策略

版次:A03    作者:来源:    2025年08月05日

□ 张威

近日,基孔肯雅热在全球多个地区流行,我国部分地区也出现了本地传播的情况。尽管感染后发展为重症或导致死亡的病例较少,但关节疼痛症状可能持续数月,对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作为公众,掌握识别和预防基孔肯雅热的相关知识,能够为自身和家人构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的叮咬进行传播。这两种蚊子主要在白天活动,尤其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最为活跃。

患者感染后,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小关节疼痛(如手腕、踝趾)或关节炎,以及皮疹。这些症状与登革热和寨卡病毒感染相似,容易导致误诊。

大多数患者在感染后一周左右病情会好转,但部分病例的关节疼痛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重症和死亡病例较为罕见,主要出现在有基础疾病的幼儿和老年人等人群中。

哪些人是高危人群

免疫力较弱者: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老年人的机能逐渐衰退,他们在感染后更容易出现严重症状。

有基础疾病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后面临较高的重症风险。

暴露机会多者:长期生活在蚊媒活跃地区(如热带、亚热带)或在这些地区工作的人,以及频繁前往疫情流行区的旅行者,被叮咬感染的概率显著增加。

围产期新生儿:通过母婴传播感染的新生儿,可能面临更为严重的健康风险。

基孔肯雅热的预警信号

早期信号(须及时关注):突然发热(体温超过38℃),伴有头痛、肌肉痛、乏力,或出现皮疹,关节轻微疼痛(多为小关节)。

典型症状(提示可能感染):高热持续不退,关节剧烈疼痛(可能导致行动困难),皮疹明显(多为斑丘疹),部分人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重症信号(务必就医):体温持续居高不下,出现意识模糊、呼吸困难等多器官功能异常,尤其有基础疾病者出现这些情况须立即送医。

如何诊断与治疗

若患者在发病前12天内曾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区,或其周围有相关病例发生,且出现上述症状,须结合实验室检测以确诊。实验室检测手段包括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

目前,针对病毒感染尚无特异性治疗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措施,患者应注意休息,补充充足水分,防止脱水。

预防胜于治疗

个人防蚊

化学防护:使用含有避蚊胺、埃卡瑞丁等成分的驱蚊剂,衣物可经0.5%氯菊酯处理,以增强防护效果。

物理防护:穿着浅色长袖上衣和长裤,选择装有纱窗、纱门的住所,睡觉时使用蚊帐。尤其在蚊媒活跃时段(白天日出后、日落前),尽量减少外出。

家庭灭蚊

定期清理室内外积水:水培植物每3~5天换一次水并冲洗容器;花盆托盘、饮水机水槽、冰箱底部水盘等隐蔽处避免积水;闲置瓶罐、泡沫箱等应倒扣或丢弃,储水容器需加盖。

加强环境整治:疏通屋顶反梁、排水槽,清理房前屋后的垃圾和卫生死角;空调冷凝水要及时排净,废弃轮胎应打孔避免积水。

室内灭蚊:使用合格的杀虫气雾剂、蚊香等,配合电蚊拍、灭蚊灯等物理工具。灭蚊时关闭门窗,30分钟后通风再进入。

旅行注意事项

出行前:查询目的地的疫情信息,准备驱蚊剂和防蚊衣物,选择具备防蚊设施的住宿。

旅行中:尽量避开蚊子活跃时段外出,在裸露皮肤上涂抹驱蚊剂,避免在草丛和积水附近长时间停留。

返回后:2周内仍需持续采取防蚊措施;若出现发热、关节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旅行史。

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只要做好防蚊灭蚊、提高警惕,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若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旅居史,早发现、早处理是关键。

(作者系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