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人在意”处,扛起“生命之重”

——记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干眼诊疗中心主任李植源博士

版次:A03    作者:来源:    2025年10月21日

        李植源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访问学者,暨南大学、南华大学硕士生导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诊疗中心副主任、干眼诊疗中心主任。 先后兼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影像与智能医疗分会常务委员、国家眼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干眼与眼表疾病分中心负责人、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2024年和2025年)、国际泪膜与眼表学会中国分会(TFOS China)委员、国际转化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南省医学会眼科学专业委员会第三届角膜眼表学组副组长、湖南省健康管理学会医养结合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郴州市医学会眼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郴州市眼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主持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等10项项目,主持并完成市级研发中心项目1项。多次参加国际会议作主旨演讲,发表SCI文章10篇,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曾获得湖南省医学技能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郴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和三等奖。


□ 郴州日报·今日郴州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唐丽 通讯员 吴蕾

8月,一场眼科领域的盛会——“中国干眼科普行”走进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刘祖国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的张明昌教授,与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一医院”)干眼诊疗中心主任李植源博士共同开展了干眼症规范化诊疗讲座与大型义诊。这场会聚国内顶尖专家的科普盛会,不仅为近200位市民提供了专业的诊疗服务,更通过线上直播惠及80余万名观众,成为湘南地区干眼症防治领域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公众教育与诊疗实践。

在掌声与关注的背后,是李植源博士的坚守与创新。这位从厂矿家庭走出来的医者,历经非洲援助、美国访学、意大利演讲,最终将一项“不痛不痒”的疾病打造成区域性诊疗标杆。他用十九年如一日的努力,默默铺就了一条惠民之路。

破局——打造区域性干眼症诊疗高地

“很多人认为这种病‘不痛不痒’,无需过多关注。”2019年,眼科疾病中发病率高达35%的干眼症引起了李植源的关注。受生活习惯和电子产品日益普及的影响,干眼症的年增长率高达114.37%。更为严重的是,由于高达48%的漏诊误诊率,众多干眼症患者延误治疗时机,病情加重。“严重干眼症患者的不适感甚至仅次于晚期癌痛。”

自2006年从南华大学本科毕业后,李植源就成了市一医院的一名眼科医生。他曾受邀在意大利罗马为欧洲科学委员会眼屈光白内障博览会等国际会议作主旨演讲,熟练掌握了规范化干眼症和角膜等眼表、前节疾病的治疗技术。也就是在这一年,李植源决定发挥自身技术优势,为提升百姓眼健康获得感,对标国内一流干眼症及眼表疾病研发中心,创建了湖南省公立医院首家干眼症治疗中心。通过建立干眼症分子诊断新标准,构建了郴州气候环境下干眼症发病的预测模型,探索慢病管理新模式,从而树立了湖南省干眼症及眼表疾病诊疗的标杆,并建立起覆盖辖区范围内的干眼症诊疗体系。

“设备是诊疗的基础,更是希望的起点。”在李植源的坚持下,医院先后投入265万元,引进了美国科医人M22强脉冲激光平台(以下简称“M22设备”)、德国OCULUS眼表综合分析仪、德国海德堡角膜共焦显微镜等尖端设备。其中,M22设备更是成为他拓展治疗领域的重要平台。从传统的干眼症、睑缘炎,到复发性麦粒肿、难治性睑板腺肿物,甚至黑眼圈治疗,他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医学的进步,从来都不是墨守成规。”李植源说。他对传统激光治疗方案进行了大胆改良,将每月一次、连续四次的模式优化为每月一次激光治疗配合每周药物熏蒸。这一创新不仅使患者的治疗费用从5000余元降至1500元以下,疗效还毫不逊色,更重要的是,它让普通工薪阶层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深耕——用仁心医术点亮生命之光

来自云南腾冲的张先生是李植源远程管理的患者之一。通过互联网医院,李植源为他量身定制了个性化的家庭护理方案,使其月均医疗支出仅为几十元,病情却能得到有效控制。“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解决问题,这才是慢病管理的精髓。”李植源说。

作为一种典型的慢病,干眼症漏诊和误诊的后果却十分严重。李植源告诉记者,2019年,一位年轻母亲抱着一个两岁半的孩子来到他面前——孩子双眼角膜发白,几乎完全失明,被诊断为严重的睑板腺发育不良合并螨虫感染,这正是干眼症的一种类型。面对这一棘手病例,李植源并未退缩。

“治疗这样的疾病,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术,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智慧。”李植源回忆道。他为这名小患者制定了综合治疗方案,并花费大量耐心与孩子沟通。治疗前,他会带着孩子在治疗室里玩耍,让医疗设备变成“玩具”;治疗时,他则通过讲故事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渐渐地,孩子能够配合完成连成年人也感到畏惧的激光治疗。

然而,治疗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年多后,孩子的病情出现反复,角膜状况再度恶化。焦急的家长带着孩子远赴外地,花费上千元挂专家号求诊。出乎意料的是,专家的诊断与治疗方案与李植源的判断如出一辙。

至此,家长对李植源的医术深信不疑,当即返回郴州,继续治疗。

“那次经历让我坚信,只要我们坚持规范诊疗,地市级医院同样能提供顶尖的医疗服务。”李植源说。如今,已经八岁的小患者已能正常入学,仅需简单的家庭护理即可维持健康状态。

对李植源竖起大拇指的还有90多岁的谢奶奶。2022年,家庭条件优渥的她患上干眼症,眼睛痒得难以忍受,不放心的家人甚至考虑每周请外地专家前来治疗。如今,经过李植源的悉心治疗,谢奶奶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只需每隔3至6个月接受一次治疗即可。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科室年就诊患者量实现了近十倍的增长,从早期的一年一千多人次,迅猛增长至如今的上万人次。其影响力早已超越郴州,辐射整个湘南地区,更吸引了粤北乃至黑龙江的患者慕名而来。这一串沉甸甸的数字,不仅是对他精湛医术和崇高医德的肯定,更是他所打造的干眼症诊疗品牌实力与声誉的有力证明,标志着该中心已稳步成长为区域范围内极具影响力的干眼症诊疗高地。

革新——重构干眼症诊疗生态

“传统的慢病管理往往是‘医生牵着患者走’,而我倡导的是‘让患者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李植源说。这一理念的转变,源于他在斯坦福大学学习的慢病管理课程,以及多年临床实践的深刻体会。

在他的诊室里,看不到匆忙的开药场景,取而代之的是耐心的健康宣教。每位患者都会收到一份个性化的家庭护理方案,涵盖环境调节、生活习惯、饮食建议到自我监测等各个方面。这种颠覆传统的诊疗模式,最初并不被理解。

“有同事说我‘自找麻烦’,明明三分钟就能看完的病人,非要花上半小时。”李植源笑道,“但我坚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他的坚持终见成效。糖尿病性干眼症患者,通过李植源指导的家庭管理方案,不仅控制了干眼症状,连血糖都更加稳定了。还有更多外地患者,学会自我监测后,再也不用奔波来郴州复诊。

在科研创新方面,李植源同样成果丰硕。他带领团队研发的“次氯酸眼部超声雾化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技术,不仅被国际高分期刊收录,更被纳入欧洲眼科治疗指南。这项受新冠疫情期间消毒技术启发的研究,如今正在惠及众多干眼症患者。针对螨虫感染高发且危害性极大的热点问题,他带领团队攻关,打造的市一医院干眼症诊疗特色,获得了国内同行的一致认可,并受邀在全国干眼学术会议上做专题报告。

与此同时,他还积极推动诊疗技术下沉。一年内赴外地授课十余场,最远到达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在那里,他不仅要克服高原反应,还要适应当地特殊的诊疗环境。“在青海,我见到了因高原干燥气候导致的特殊类型,这让我对干眼症有了新的认识。”李植源说。

从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杂物间起步,到如今的国家级诊疗平台;从孤军奋战到引来顶尖专家主动合作;从被质疑“小题大做”到获得国际认可——李植源用十九年时间,在“不痛不痒”的疾病领域,为万千患者点亮了温暖而清晰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