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孝纪
故乡的一年是从鞭炮声里结束,又在鞭炮声里开始的。从童年到中年,每当除夕子夜旧年与新年交替的那一刻,鞭炮骤然响起,响彻村庄,响彻夜空,响彻大地!这剧烈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绵延着家家户户,绵延着村村落落,是人间最热闹的时刻。这一刻,时光的年轮刚刚滚过一个轮回,又分秒不停地向着下一个轮回滚去。
长久以来,在农耕的故乡,人们都是遵照古老的农历来计算日子,安排农事,顺应四时。最典型的,每个人的生日,都是农历年,农历月,农历日,加上时辰,组成了天干地支中的生辰八字。在旧日的故乡人看来,无论过生日,还是过节过年,只有按农历,才是有意义的。
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千百年来,农耕的故乡依照农历,逐渐形成了一套与生产生活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习俗,有的习俗有着相对固定的日期和仪式,进而成为节庆。在故乡,节庆与习俗是密不可分的,某种程度上甚至是等同的,故而本书取名时也就依照故乡习惯,叫《节庆里的故乡》。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慢时光里,这些浸润到日常生活里的节庆习俗,由一代又一代的故乡人言传身教,传承因袭了下来,直到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一年四季,我们在节庆习俗里生活,节庆习俗也塑造了我们的生活和灵魂,构成了我们完整的人生。
一年初始,当迎接新年的鞭炮声响彻故乡的夜空,天地交泰,真正的春天来了!在故乡,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端,是头一个初一,无疑是最值得庆贺的。这一天俗称过年,是万家团圆,共享美味佳肴和幸福时光的好日子。为示慎重,这天早上,故乡人家在敬过祖先神灵后,必定会举行一个传杯的仪式,祝福所有的家庭成员,在新的一年里诸事顺利,吉祥如意!这一天,给家中长辈拜年,是故乡的风习。外出拜年,走亲访友,则是从正月初二开始,一直要持续到元宵节。
在为期半个月的春节里,耍狮子,舞龙灯,看戏,堪称旧日故乡最主流的大型年俗活动。在我童年和少年时代,故乡有本村师傅教授的耍狮子的队伍,他们大多是热爱武术的年轻人,身体矫健。在故乡一带,耍狮子分为两种,一种是耍单狮子,人数较少,以表演武术为主;另一种是耍神狮子,不但人数众多,还配有全套响器,进朝门,拜祖厅,进宗祠,都有专门的唱段仪式,庄重而典雅。耍神狮表演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通常会与演故事的形式融合在一起,比如十月怀胎,有演有唱,能令人共情而动容,往往吸引着一村老小围观,群众参与性极强。春节期间,各村耍狮子的队伍,经常相互走村拜年,好不热闹!
舞龙灯则更为人们所推崇。在故乡人看来,龙是神物,能驱邪祟,保一村平安。在故乡,用稻草扎龙灯,通常从正月初一下午就开始了,人们在过年的闲暇,聚集在村前的朝门口,当中自然会有人倡议扎龙灯,随即就有热心者抱来干净稻草,有人去后山砍木棒,众人一齐动手,一条栩栩如生的金黄稻草龙便扎将起来。一个村庄必定会扎一条大龙,或是七节,或是九节,或更长,每一节称为一稿,需多人才能一齐舞动。村中的小孩子,往往也会扎一些简单的小龙,俗称狗婆龙,或是一个单独的龙头,或是一节龙身,或是两三稿,撑着木棒,点上几根香火,独自或者两三个人耍着玩儿。在整个春节期间,村中的那条大龙,每天都会有众多的大人孩子一齐举着,簇拥着,挨家挨户收香烛,贺新年。等到夜晚,插满香火的龙灯,伴着喧闹的锣鼓声,在村前的开阔地舞动,在村巷里扫宅驱除邪祟,各家都会放鞭炮,点香火,开门迎接龙神的到来,一派喜气洋溢。这样的盛况,一直要持续到元宵夜龙灯倒灯。
看戏也是故乡人的旧习。一年到头,勤于耕耘的农人,难得在春节期间,好好地放松身心,观赏戏剧。故乡的戏台,在村旁的黄氏宗祠,这是一栋规模宏大的清代建筑,一台台乡村剧团演出的古装大戏,永远定格在我童年的记忆里。
出了元宵节,生活恢复常态,人们又开始了一年的耕耘。随着农时节气的推进,惊蛰到来,万物苏醒,雷霆震撼苍穹,春雨哗哗而下,田野葱绿,繁花争艳,百鸟飞翔,一派盎然的春意,播种正当其时!当此之际,故乡人会在特定的日子,祈雷,祈鸟,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绵绵的春雨中,也迎来了一个伤怀的时节,便是清明,家家户户扫墓祭祖,缅怀先人,山岭间不时响起的零星鞭炮声,寄托了人们慎终追远的无限哀思。
与多雨的春天相比,夏天更多的是晴朗和炎热。这时,早稻已经插下田,正拔节生长,孕育着乡民丰收的期望。旱土里原本绿油油的小麦,也一日日变得黄熟起来。两个传统佳节紧随而至,一个是四月八,一个是端午节。四月八堪称旧时故乡的儿童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煮红蛋,是送给未成年子女的节日礼物;吃糯米饭,炒葱花煎蛋,是当天过节的必备佳肴。在我童年时代,故乡人过端午,都是蒸新麦馒头。麦子出自故乡的土地,又在村旁的水磨坊磨成面粉。在我们家,母亲做的馒头,有两种样式,一种是放红砂糖的,如半月;另一种是不放糖的,如拳。蒸时,先在笼屉上铺垫几张从江边新摘来的大梧桐叶。蒸熟的馒头,保持着暗黄的自然色泽,有着浓郁的梧桐叶清香。以后,随着杂交水稻的推广,稻田增产增收,小麦的种植渐渐少了,故乡人家的端午节,包粽子代替了蒸馒头。
六月盛夏,稻田渐渐黄了,丰收已然在望。曾有许多年,割稻尝新是在正式收割之前,剪取一些略略泛黄的稻穗,晒烘干了,舂米做饭,敬神灵祖先尝新。以后,这种仪式逐渐演化到早稻收割之后,且要买肉买鱼,做出丰盛的饭菜,既是对天地神灵的感恩致敬,也是农家人对自己勤劳丰收的犒赏。
中秋和重阳,也是秋日里的两个重要节庆。故乡的中秋,最主要的节俗是捣糍粑。重阳则注重敬老。这段日子,故乡人走亲戚十分频繁,女子回娘家送节,或者被娘家人请去过节;年长者祝寿,或被晚辈请到家中来侍奉款待,充满了浓浓的人间温情。
当村北的榨油坊整日响起打茶油的响声,当村庄的空气里飘散着新茶油炸年货的浓郁芳香,一年的时光渐渐进入尾声,过年成了孩子们的好盼望,成了大人们着手准备的大事情。在故乡,长久以来有杀年猪送年菜的风俗,在小年前后的那几日,各家都会砍上几块猪肉做年菜,让家中孩子或大人,给外公外婆或其他的亲戚家送去,并说定来年拜年的日子。那段时间,往来村庄的小路上,到处都能碰上拎着一串串猪肉走亲戚送年菜的人。
村庄里,孩子们玩耍的鞭炮声渐渐多了起来,过年的氛围越来越浓了。农历腊月廿四,是故乡的小年,除尘,祭祖,送灶王爷上天,是这个节日里的重要事项。几天后,大年三十如期而至。除夕是一年收头煞尾的日子,是万家团圆的日子,是好吃好喝的日子,是幸福开心的日子。这一天,人们相守在自己的家,备办着种种美味佳肴,门口贴着红春联,更是喜庆洋溢。等到午后,家家户户相继关财门,吃团年饭,过节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吉祥与美好,笼罩着此刻的故乡大地,温暖人间。
除夕之夜,守岁,吃年更酒,给小孩子压岁钱,是故乡人家亘古不变的年俗。当子夜来临,新旧之年更替的那一刻,激烈的鞭炮声顿时响起,经久不息,震撼天宇。这鞭炮声,出自千家万户,出自村村落落,出自每一个热爱生活、向往未来的普通百姓!是普天同庆的美好心声!
多少年来,在传统农耕的故乡,这些交织着艰辛与甜蜜,交织着苦涩与欢愉,交织着悲痛与希望的节庆习俗,就这样年复一年地轮回,为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所继承,所推崇,所发展。某种意义上来说,作为传统农耕生活的延续,这些乡村的节庆习俗,也揭示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面对生活的态度,代表了一种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化,是我们伟大民族无比灿烂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