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郴粮机设计承建的日产300吨大米生产线

农夫机电生产的履带拖拉机

郴粮机双辊喷风砂辊碾米机
□ 郴州日报·今日郴州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陈卫
去年5月,工信部网站公示了第一批国家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我市4家中小企业获得此项殊荣,农机制造企业湖南郴州粮油机械有限公司是其中之一。
“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强调专精特新,就是鼓励企业创新,做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随着越来越多支持政策的出台,具有技术创新实力的中小企业迎来发展的春天。近年来,我市中小农机企业把握时代机遇,苦练“内功”、奋力创新,走好“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其中,郴粮机、农夫机电、田野智能三家农机企业脱颖而出,形成集聚效应,促进全市农机产业朝着特色化、专业化迈进。全市农机装备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无论是春耕备耕之际,还是秋收冬藏之时,都可以看到由郴州制造的农机装备,奋力驰骋在神州大地希望的田野上。
填空白 细分赛道精耕细作
“为什么是三角履带拖拉机?因为整机接地比压小,不到同质量轮式拖拉机的四分之一……”湖南农夫机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农夫机电”)副总经理邓学清向记者回忆起漫长的产品研发之路。
2000年公司成立之初,几个憨厚的“农夫”租赁一间小车间和几台电焊设备,从小型耕整机、割晒机,到半喂入联合收割机、轻型橡胶履带拖拉机,再到如今的无人驾驶拖拉机的研发和生产,农夫机电先后获得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湖南省农业机械和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重点企业等称号,现已组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湖南省丘陵山区农林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创新平台,起草国家行业标准3项,拥有专利51项。
“橡胶履带拖拉机的行业标准就是我们起草的,包括生产规范,以及技术指标等。”邓学清说,该公司橡胶履带拖拉机为国内首创,填补了市场空白,解决了水田耕地保护的难题,产品推出至今,深受用户喜爱,市场占有率连续几年在60%以上。
粮安天下,“地”是基础,“技”是支柱。同样的土地,种子不一样、技术不一样,收成就不一样。
砻谷机、碾米机、抛光机……走进湖南郴州粮油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郴粮机”)成品库,犹如进入粮机精品超市,各式粮食机械整齐列队。“我们的碾米机最先采用‘多机轻碾’技术,碎米减少,出米率高;抛光机采用强抛光和强吸风技术,成品米卖相更好,储存时间更长。” 湖南郴州粮油机械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吴杰俊说。
始建于1967年的郴粮机,以碾米系列设备为主打产品,是我国大米加工设备、粮食烘干仓储设备及杂粮加工设备的骨干研制厂家,是国家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国粮油机械制造十强企业,郴粮机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湖南省著名商标,长期以来形成的品牌效应,让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远销欧洲、东南亚、南亚、南美、非洲等地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基本覆盖到世界上所有的水稻产区和杂粮产区。
“专注研制粮机产品55年,我们始终如一。”吴杰俊说,由公司自主研发的立式双辊碾米机、立式双辊抛光机为国内首创,曾获得全国粮食行业机械制造最高科研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几十年来,公司始终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先后研制了谷物清理设备、去石设备、脱壳设备、谷糙分离设备、碾米抛光设备、白米分级精选设备、成套碾米设备及工程等20多个系列100多种产品,拥有150余项国家专利。
与以上两家品牌农机企业不同,湖南田野现代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田野智能”)以播种机、培土机、剪叶机等产品,打开并占领了烟草类经济作物生产的专用农机市场。该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技术近20项,公司研发的播种机、培土机为烟草专用机械首创,适合南方丘陵地带小田块烟草田作业,其中,自主研发的全液压智控山地动力平台,是丘陵山区作业的“明星农机产品”。
“这三家品牌农机制造企业细分赛道精耕细作,不搞同质化竞争,在各自领域占据了大片市场,有力地促进全市农机产业高质量发展。”市农业农村局农机管理科科长曹向东说。
锻长板 产品创新更进一步
春耕时节,农夫机电的组装车间里隆隆作响,热火朝天的车间内,一批农机设备正在加紧生产,一旁还有工作人员对照订单点数,只等货齐后发往目的地。
“20多年来,我们不断扩大履带拖拉机应用场景,走专业化道路才能站稳脚跟。”邓学清说,轻型履带拖拉机研发推广后,仿造者比比皆是,才上市两年就有三十余家企业模仿生产,现在绝大部分企业因为各种问题都被市场淘汰。
“光靠测绘仿制掌握不了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的产品有哪些不足我们自己最了解,我们会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改良,延伸产品功能。”邓学清说,以轻型履带拖拉机为基础,根据市场用户反馈信息,公司又陆续研发Y系列、G系列、Z系列履带拖拉机,不仅有适用于山地果园、蔬菜大棚作业的产品,还有适用于水稻产区水田旱田作业,以及水田旱地牵引多种农具多功能产品,这也是该公司回购率高的原因之一。
“我们不仅拥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科研队伍,还与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天津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等进行创新技术合作,以提高企业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争创一流品牌。”邓学清说,公司具有完备的现代农业装备生产设备、工艺条件和治理管理体系,拥有变速箱壳体高精度数控加工生产线、数控激光切割生产线、整机装配线等,并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改投资力度,向数字化、信息化的高端制造业发展。
无独有偶,“郴粮机”这个“老字号”持续走俏的根源也是走好、走稳专精特新创新发展之路。
“我们每年会把销售收入的5%投入到科研中来。”湖南郴州粮食机械有限公司行政主管罗习保介绍,公司不仅拥有全国粮食行业技能拔尖人才工作室,还拥有湖南省工业设计中心、湖南省企业技术中心(发改委、经信委)、湖南省粮食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个省级科研平台,此外,公司还组建了粮食机械设备技术研发中心,研发团队80余人,近几年平均每年科研经费达2000余万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精心研制研判、精锐铸造品质、精诚服务客户,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我们的战略定位是打造国家级的粮机研究开发中心、国际一流的粮机制造示范性工程。”罗习保说。
“比如,我们在原有碾米机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材料,完善零部件加工,调整铁辊尺寸、转速等参数,制作出适用于杂粮的产品。”吴杰俊补充道,根据市场调研,公司每年滚动改进产品,持续提高产品的加工工艺性能和自动化程度,针对不同米质,分别研制了立式碾米机和卧式碾米机,以满足不同客户个性化需求。
田野智能则瞄准烟草种植加工这一细分市场,将主要研究方向放在南方丘陵地区,并与湖南农大、华南理工大学进行产学研合作,公司研发生产的小型拖拉机、移动式热泵烤房等都是烟农们喜爱的产品。
促发展 强基补链打造产业集群
农机产业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性产业之一,也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的产业,农业产业链也是全省20个重点建设的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之一。去年,省农业农村厅规划了农机制造“一中心三基地”方案,在长沙建设农机装备创新研发中心,在郴州、常德、邵阳鼓励发展特色化的农机生产集群。
“目前,我市农机企业初具现代规模,相对集结成群,发展势头喜人,但仍存在小企业居多,特色产品较少等问题,还需强基补链,朝多元化、精细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曹向东说,产业链不健全、欠协同依然是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制约。目前,全市具有规模以上的农机企业10余家,除了郴粮机、农夫机电、田野智能三家脱颖而出的品牌企业,其他小企业低质低价、同质化竞争等问题明显。
培育“群主”企业,鼓励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小企业做专做精。
“农业机械是‘藏粮于技’的重要环节之一,我市拟建设郴州苏仙农机制造基地,打造集名牌农机产品的建设、全系列农机产品的销售及售后于一体的产销基地。”市农机事务中心副主任李典文向记者介绍,按照初步构想,该基地将以品牌企业示范引领,不断提升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完善主要农作物全程各环节机械制造。
“锁定目标,深耕市场。我们将以现有履带车辆研究成果为基础,全力打造水稻产区耕地保护全系列产品。”对于企业未来规划,邓学清说,农夫机电将继续把橡胶履带拖拉机这个小分类产品做精、做全、做成大产业。公司计划投资5000万元,确保主业旺盛的多元发展的同时,增强企业后劲,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机器人焊接、自动化喷涂、高精度数控加工中心等关键制造装备技术改造。
“解决农机产品信息孤岛、数据壁垒、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让数据共享、衍生和增值。”吴杰俊说,郴粮机正在建立一个粮机远程运营服务平台,这是一个企业内部、企业间、企业与用户间生产要素互联互通的全产业链智能化数据化平台,可通过互联网统计数据分析处理,实现农机装备生产的快速、高效及精准分析决策,提高效率、提升质量、降低成本,满足个性化定制和精准营销的需求。
整机的高品质离不开高质量零部件,强基补链,要打通农机产业链上下游。目前,一些农机公司所需履带、柴油机等配件均委托外地企业代加工,近几年受疫情影响,偶尔会碰到运输车辆不能及时通行,导致生产不流畅。
“工业园区是各级政府管理和服务企业的有利平台。”李典文说,政府要建好公共平台,优化从业环境,积极引进农机制造战略投资者或合作者,扶持、培育零部件企业,组织整机与零部件企业深度对接,鼓励整零企业共建关键零部件公共测试平台和联合研发团队,不断延伸农机制造产业链条。还可以通过园区平台引才落户,建立高端智库,组成专家顾问团,以供各企业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联系并进行合作。
资金不足,产业链不全,也是导致一些农机企业智能化项目进展缓慢的原因。“农机制造业尽管惠及面广,但企业利润不高,政府可以给予这些农机企业一定额度的贴息贷款,支持其快速发展壮大。”曹向东说,近几年,我市三个重点农机制造企业都进行了扩容升级,资金需求大幅提升,相关部门可以加大农机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安排引导资金,帮助银企对接,打通企业扩容升级资金瓶颈。
强基补链还需要围绕重点产业,加强品牌建立,激励技术创新。“目前,我国知识产权还不够完善,企业没有多个品牌产品,容易被抢占市场,发展难以持续。”曹向东说,根据我市的地理条件和产业布局,农机企业可对农业生产方面比较薄弱的谷物烘干、涉林涉果种养收、涉畜禽水产养殖等区域进行课题研究,促进我市各产业农业机械的均衡制造和应用,发展较为完整的产业配套链。
“让农机‘说话’,让农户亲身感受到农机的质量和效率。”曹向东说,我市属南方多雨之地,但大多数农民生产的谷物仍靠太阳晒干,而没有应用具有烘干功能的农机具;而且,尽管我市从事林果业、养殖业的农民很多,但是农机具运用到林果业、养殖业却比较少。他建议,各级地方政府可以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以促进农民对农机的购买和应用,结合实际,推广农机集中服务,对有资源缺劳动力的农户进行农机服务,让老、弱农户减小劳动强度,充分获取资源收益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