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的十二中,像一艘航行的航空母舰
□ 郴州日报·今日郴州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周慧
郴州市第十二中学位于苏仙区栖凤渡镇西河小岛上,四面环水,依靠一座30米长的石拱桥与外界相连,在空中俯瞰形似航船。因校园环境独特,被摄影爱好者航拍后,该校以“形似航空母舰的学校”走红网络。
鲜为人知的是,这所从航拍图上看富有现代化气息的农村中学,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挣扎与突围。2018年,“空降”十二中的校长谢远芳通过凝聚人心、改善办学软硬环境、狠抓教育质量,为学校重新校准了航向,让这所像航船一样的乡村学校在劈波斩浪中走向更为宽阔的天地……
破题—— 从“一盘沙”到“一股绳”
市十二中由原十二中、栖凤渡镇中学、岗脚乡中学、廖王坪乡中学合并后组成。由于校内教师原来分属不同学校,人心不齐、拉帮结派,导致学校工作经常难以开展,发展停滞不前,社会认可度欠佳,处境愈发艰难。
2018年9月,30出头的谢远芳从苏园中学“空降”到十二中担任校长。校园环境差、教职工人心涣散、学风不佳、校园安全管理亟待整饬等问题,摆在了这位苏仙区最年轻的校长面前。要让这样一所各方面薄弱的农村学校重塑筋骨与精神,工作千头万绪、阻力重重,该如何破题?谢远芳深思熟虑后决定从凝聚人心入手。
在一次教职工例会后,20多名教师被留下,他们以为留下是要接受校长“训诫”,正惴惴不安时,谢远芳端出了一个生日蛋糕,给这些老师们亲手披上红围巾,送上生日祝福。这是该校老师第一次过集体生日,惊喜与感动在他们心中交织。满50岁的教务主任邓平波当时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说:“集体生日融洽了同事们的关系,提升了教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当天温馨的场景让人久久不能忘怀。”此后,每季度学校工会为当季度过生日的教师组织集体生日会,由校长谢远芳为他们送上生日祝福和生日礼物。礼物是围巾、毛巾、雨伞、牛奶、时令水果等,不贵重却实用,让教师感受到浓浓的关怀。
慢慢地,十二中的教师们发现新来的谢校长很有人情味。有教师父母去世了,他去葬礼吊唁;有教师生病动手术了,他去医院看望;生活上有困难的教职工,他通过工会送温暖……十二中是一所寄宿制学校,从早上6点半学生出操到晚上9点半学生就寝,教师们整天忙得像不断旋转的陀螺,不但要管学生的学习,还要管学生的生活和安全,心理压力非常大。学校地处乡村,教师们只有周末才能回家。谢远芳将解决教师急难愁盼的问题作为突破口,筹措资金把粉笔黑板更换了电子白板,让老师们摆脱了多年吃粉笔灰的困扰;为每个办公室安装了空调,让教师不用在夏天汗流浃背地备课;改造了单身教职工宿舍,让劳累了一天的教师们可以舒服地休息;建起了教师厨房,聘请厨师做营养可口的饭菜;开展教职工趣味运动会、元旦文艺汇演,组织拔河比赛、篮球赛等,丰富教职工的生活。这些举措润物无声,渐渐融化了大家心中的隔阂与坚冰,学校一改往日各自为政的局面,一盘散沙的教职工队伍渐渐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老教师王辉说:“学校就是我们温馨的家园,我没有理由不好好教书。”
2018年,十二中教师的平均年龄达50.5岁,学科结构失衡,英语、史地教师严重不足,18个教学班仅有3名英语专任教师。谢远芳到任后,四年时间一共引进了22名年轻教师,改善了教师队伍的年龄层次和学科结构,为学校发展注入了青春活力和崭新理念。
谢远芳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来规范学校管理,坚持“依规办事,对事不对人”。关乎教职工切身利益的绩效分配方案和考评办法,由校委会制定并经过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让勤恳干事的“老黄牛”教师有获得感,让庸懒散的人捞不到好处。
通过改革,十二中破除排资论辈,实现人尽其才。如今,学校管理不再是班子成员的事情,每个教师既是管理者也是参与者。
90后的姚慧老师毕业于湘南学院音乐学院,2019年从苏仙区荷叶坪学校调入十二中。如今的她不仅负责九年级的音乐教学,在课后服务中带电子琴班,还身兼学校党政办主任。她说:“青年教师在十二中有很多历练成长的机会,在这里能够实现自身价值和理想抱负。”
提质—— 从泥船渡河到重整风帆
2018年谢远芳从城区条件较好的苏园中学调任十二中校长时,尽管有心理准备,但这所农村学校的衰败破旧和重重隐患还是让他心惊之余倍感忧虑——
学校食堂因年久失修成了危房而拆除,新建的食堂综合楼因前期手续未办妥和扫尾工程未完成等诸多因素未投入使用。师生只能挤在临时搭建的板房里用餐,这个原本预计只用几个月的板房一用就是三年。板房内老鼠、苍蝇成群,卫生状况堪忧;电线乱搭,存在安全隐患;桌椅不够,就餐高峰期很多学生只能站着、蹲着吃饭;下雨时,板房四处漏水。
学校原有一个炉渣操场,兴建综合楼后,这里堆积了砂石,搭建了用作食堂的板房,剩下的空地茅草丛生,荒芜至极。该校1000多师生整整四年没有运动场可用,体育课只能在教学楼前面一块不大的水泥坪里上,上体育课的声音还影响了教学楼里的文化课教学。
十二中校园四面环水,900名学生中有700名寄宿,寄宿率为苏仙区学校最高,学生防溺水压力大。而中午午休时间,不寄宿的通学生可以随时进出学校,不仅使得校园环境嘈杂,也带来了安全管理的漏洞。
脏、乱、差的校园弥漫着一种颓败、消沉的气息。如果不改变最基本的办学条件,乡村学校振兴从何谈起?可学校一没资金,二没物力,怎么办?
谢远芳只能一次次地跑市、区教育、发改、财政等部门争取资金。“那段时间我天天去相关部门分管领导办公室磨。虽然硬着头皮,厚着脸皮,但我信念坚定,因为我要这个钱是为了学生,为了乡村教育。”谢远芳说。
他的执着、呼吁得到了支持与回应。在苏仙区财政十分紧张的2020年,区委、区政府仍然拿出350万元改善十二中的办学条件,让这所学校迎来了重要转折。
经过多方协调,十二中新建的综合楼投入使用。综合楼二三层为师生食堂,可同时容纳1000名师生同时就餐,配备了专业的餐饮设施,多次迎接省、市食品安全检查,得到了市场监管部门的高度评价;四楼是大型报告厅,建成后可容纳1000人。
紧接着,标准200米塑胶跑道的运动场和一块标准7人制的足球场完工,结束了该校多年没有运动场地的历史,提升了校园整体形象。十二中停了五年之久的田径训练恢复,有了训练场地的校篮球队、足球队逐渐崭露头角。在2021年苏仙区中小学生运动会上,十二中校篮球队获第一名;在2022年苏仙区中小学生足球赛中,该校足球队获得第二名。
防微杜渐,方能行稳致远。谢远芳制定了班主任值日和行政人员值周制度,完善校园管理,杜绝安全隐患。学校要求通学生中午在校就餐、午休,校园中午实现“净校”,在确保安全的同时,让学生能在静谧的环境中休息。虽然地理环境特殊,但十二中近年来未出现安全事故,多次获评“苏仙区平安校园”。
进阶—— 从暗礁突围到乘风破浪
作为一所乡村中学,面对“生源比不赢城区校,师资比不赢名牌校,体制比不赢私立校”的现实,谢远芳认为学校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狠抓育人质量,突出重围。
该校所有学生平行编班,辅优尖子生,带好中等生,推动后进生。农村孩子到了初二就会出现叛逆现象,这期间最容易学坏。因而,十二中非常注重乡村学生成长发育特点,初一敦促学生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初二紧抓学生思想,初三全面发力、冲刺备考。
“我们在教学上注重培优补差,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采取分层次备课、分层次布置作业,不管什么基础的学生都会有进步。”该校教务主任邓平波说,教师们通过“一来就读、一来就写、一来就问、一来就查”,使学生课余时间得到充分利用,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
“双减”政策落地后,十二中秉持“每个学生都能成才”的教育理念,组建了合唱、版画、舞蹈、篮球、足球、电子琴、电脑制作等10多个兴趣小组,该校组织的课后服务,学生参与率达85%,在苏仙区农村初中名列前茅。
针对生源质量较差的校情,该校每个年级组都会定期开展赛课,经常交流经验;对学生实行鼓励式教学,对变化特别大和综合成绩优异的学生,利用校友和家长们的捐款设立奖学金,对其进行表彰奖励;开设文明礼仪教育课,让学生学习日常礼仪,改变不好的行为习惯。
谢远芳就任十二中校长后,在教研教改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学校通过“青蓝工程”“名校+”交流等形式,给教师们提供培训平台与机会,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核心素养有了很大提升。他还利用曾在苏园中学工作的优势,争取苏园中学与十二中结成城乡学校帮扶对子,苏园中学派出优秀教师到十二中支教,分享先进的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经验。
辛苦的耕耘得到了回报。近年来,十二中考入湖南省示范性高中的学生人数呈一条向上延伸的曲线,从2018年的4人上升至2021年的30人左右。十二中也获得了“湖南省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学校”“苏仙区教学质量进步单位”等荣誉。
“我们制定了五年计划,今后将不断提升教育质量,让乡村学生也能享受优质教育。”谈到未来的发展,谢远芳信心满满:“我们的目标是再通过几年的努力,把市十二中打造成为区域内寄宿品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