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 兴
五四运动,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全国各族各界群众广泛参与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在这场震惊中外的伟大历史事件中,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的郴籍有志青年纷纷往外求学,满怀激情融入了时代潮流中,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据不完全统计,“五四”时期至1926年,积极参与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的郴籍在外求学的青年学生,仅北京、长沙、衡阳三地就有近100人,其中直接参加五月四日在北京天安门前游行集会,亲身投入北京这个五四运动中心的先进青年知识分子有11人,且涌现出影响力仅次于李大钊的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领袖人物邓中夏,不能不说这是郴州近代史上令人赞叹的奇迹。正是由于这些革命先辈的熏陶、教育和影响,为郴州在稍后的大革命时期、湘南起义时期成为湖南革命的中心地带,以及在后来的历次革命斗争中,郴州人民表现出来的前仆后继、英勇顽强、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打下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做好了丰富的人才储备。五四运动时期,郴籍在外求学的青年知识分子大致分为三类:
在北京求学 亲身参加五四运动的郴籍青年知识分子
五四运动犹如黑夜中一声春雷,唤醒了沉睡的中国人民。一大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从此走上了拯救民族危亡的革命斗争之路。当时在五四运动的爆发地北京求学的郴籍青年学生,在邓中夏等学生领袖的影响下,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毅然走上街头,参加了五月四日天安门集会游行。目前可以查证在北京求学郴籍学生参加集会游行的有:
邓中夏(1894-1933),原名隆勃,字仲澥,又名邓康,湖南宜章县人。1912年考入郴郡六城(郴永宜资汝桂)联立中学(郴州一中前身),后考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系。1919年3月,发起组织北京大学平民教育演讲团。5月4日,组织北大同学到天安门前集会示威。5月6日,北京学生联合会成立,任总务干事。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领导下,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5月18日来到长沙,和毛泽东等组织成立湖南学生联合会。10月,参加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是我党共产主义小组的最早成员之一。11月,创建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当选为书记,创办《先驱》半月刊。1921年初,在北京长辛店举办劳动补习学校,成立长辛店工人俱乐部。8月,中国劳动者组合书记部在上海成立,担任北方分部主任,负责领导北方工人运动。11月,出版进步刊物《劳动者》,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1922年5月1日,以长辛店工人代表身份,出席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当选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7月,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参与党的二大宣言和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8月,发起组织民权运动大同盟,并被选举为主席。1923年2月,发动和领导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并在全国发动了劳动立法运动。1923年4月,受李大钊推荐参加创办国民党和共产党合办的上海大学,任总务长。6月,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党的三大,被选为中央候补执委。8月,出席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团中央执委和组织部部长。10月,由他创办、主编并题写刊名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1925年2月,和李立三一起领导上海22家日本纱厂工人罢工斗争。5月,受党的委派,筹备并组织全国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成立中华全国总工会,任秘书长兼宣传部部长。会后,被派往香港,组织和领导了著名的香港大罢工。1927年4月,离开广州来到当时革命运动的中心武汉,参加党中央的工作。8月,参加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后任江苏省委书记、广东省委书记兼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布尔什维克》编委。不久又回到上海,被派往苏联莫斯科。1928年3月,赤色职工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被选为中央执行局委员。6月,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党的六大,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30年7月,离开莫斯科回国,出任全国总工会党团成员兼宣传部部长。9月,被派往苏区,领导红二军团和湘鄂西苏区革命根据地工作。1931年1月,在王明篡夺中央领导权后被撤掉全部职务。1932年秋,任全国赤色革命互济会主任兼党团书记,从事国民党统治区的地下工作。1933年5月15日,在上海法租界开展革命活动时被捕入狱。在狱中,他以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钢铁意志,挺住了敌人金钱厚禄的利诱和严刑拷打的摧残。9月21日,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
黄耀华(1889-1920),原名福厚,北湖区人。1909年考入郴州官立中学堂(郴州一中前身),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后入理科。常同邓中夏等人研讨学业,探求救国救民真理。1919年3月,参加北京大学平民教育演讲团,为骨干成员。当游行队伍经过赵家楼时,黄耀华奋勇当先,冲入曹汝霖住宅,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北洋政府派军警镇压逮捕学生32人。为营救被捕学生,他不顾个人安危,日夜奔走,发表演讲,散发传单。迫于压力,5月7日北洋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不久他被选为北京大学学生会和北京中等以上学校联合会交际干事。6月3日,北京各校学生再次举行大规模示威演讲活动,黄耀华作为演讲者之一被捕。被捕学生在狱中成立评议部,被选为评议部主席,继续领导学生与政府当局进行斗争。在全国人民的抗议和声援下,北洋政府被迫于6月10日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无条件释放被捕学生。是年暑假,同邓中夏一道回湘、郴,开展革命宣传活动。11月,“福州惨案”发生,北京各界人士纷纷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此时,他肺病复发,咳嗽吐血,但仍同其他学生领袖一起,筹备组织12月7日10万人参加的国民大会,声援福州人民的爱国斗争。12月中旬,毛泽东率湖南“驱张(敬尧)”代表团到京,黄耀华抱病接待,发动在京湘籍学生、名士请愿。终因病势日重,1920年3月15日病逝于北京。
邓飞黄(1895-1953),原名声坦,字子航,邓力群长兄,桂东县人。1912年考入郴州官立中学堂,1915年考入长沙岳云中学,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1919年5月4日,与邓中夏、廖书仓等一起参加了天安门前集会和游行示威活动。1920年,参加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1年11月,加入北大平民教育演讲团。1922年8月,与邓中夏、缪伯英、蔡和森等筹备民权运动大同盟,任编辑股干事。1923年,当选北大第七届平民教育演讲团总干事,声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1924年,参加中国国民党,任国民党北京执行部青年部秘书,主编《国民周报》《国民新报》。1926年随军北伐,被派往冯玉祥国民军联军总司令部,先后任宣传处长、政治训练处长,民政处长,国民党河南省党部常务委员及河南通讯社社长,主办《河南民报》。1928年,参加“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1931年,任铁道部职工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后当选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任中央组织委员会委员。组织筹办中国经济研究所,主编《中国经济月刊》。1935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经济系。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中央党务委员,国民党河南省党部主任委员。1938年6月至1947年5月,连任四届国民参政会参议员暨驻会委员,国民参政会经济动员策进委员会委员暨驻会委员。1945年5月,被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46年11月,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后任宪政实施促进委员会委员,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云南省党部主任委员等职,并主编《经济杂志》。1948年5月,任立法院立法委员及立法院财政金融委员会委员。7月,回湘任湖南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1949年8月,参加湖南和平起义,委聘为湖南军政委员会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室参事。1953年病逝于武汉,终年58岁。译著有《社会经济学》《中国经济建设问题》等。
廖书仓(1891-1955),字大酉,永兴县人。自幼聪明,擅长书画。1911年毕业于郴州官立中学堂,1914年考入北京大学法科系,毕业后被校长蔡元培聘为留校教师,后又兼任中国大学、平民大学等多所大学教师。1918年5月,北洋政府与日本帝国主义秘密签订《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议》的卖国条约,激起了留日学生的严重抗议,并决定退学回国。得知留日学生的不幸遭遇,廖书仓义愤填膺,串联北京各校和归国学生一致行动。他与北大学生邓中夏、许德珩到湖南会馆看望代表,商讨发动群众性的反日爱国行动。5月21日上午,廖书仓组织北京大学、高等师范、高等工业专门学校、法政专门学校2000多人,前往新华门总统府请愿,要求宣布废除“军事协议”。由于缺乏政治经验,请愿没有达到直接目的,但推动了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成为五四运动的预演和前奏。1919年3月,与邓中夏、罗家伦、许德珩等北大学生成立平民教育演讲团,被选为总干事。5月3日晚,北京13所高校学生代表在北京大学集会,推举廖书仓任大会临时主席,许德珩负责起草宣言,通过了5月4日在北京天安门举行游行示威、通电全国,联合各界奋起抗争的决议。5月4日,廖书仓、许德珩、黄日葵等率北京13所高校3000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在各校代表演讲之后,大会主席廖书仓当场宣布“游行开始,向东交民巷前进!”学生们冲进曹汝霖宅,痛打了正在曹宅的章宗祥,愤怒的学生在曹宅点燃了大火。反动军警当场逮捕学生32人,其中北京大学20人。廖书仓、黄耀华等及时组织学生迅速撤退,并于5月5日召集北京各高校同学前往总统府请愿,要求释放被捕学生。迫于压力,反动政府于5月7日释放了被捕的全部学生。五四运动后,廖书仓先后在北洋政府交通部路政司调查科、国民代表会议筹备处任职,尔后任北京高等补习学校校长,中国大学、民国大学、平民大学教授。1927年冬,回乡担任国民党鲤鱼塘乡“铲共委员会”主任。1929年,任湖南省审计委员会审计员,兼任永兴县立二中教师。1934年秋,任国民党城步县县长,因纵许萧克红军部队过境,被撤职查办,流落京、沪一带以卖书画为生。1936年,任芷江省立师范教员。1938年,张治中主湘,任湖南省民众抗日自卫团军事参议会参议,郴州专员公署秘书长。1939年,创办永兴私立安陵中学任校长,后因经费困难停办。1945年出任省立三师教员、衡阳新京中学教务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在郴州适存中学、俊明中学任教。推选为人民代表,两次出席省人民代表大会。1952年,被永兴县公安局逮捕,1954年释放。1955年3月病故。
李树彝(1903-1924),苏仙区人。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在校结识了邓中夏、黄耀华等进步学生,是北大平民教育演讲团成员之一。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李树彝参加了天安门集会和游行示威,遭到反动军警的棍打,脚踢。几十名北大学生被抓捕,他随同李大钊教授到各校演讲、散发传单和发动学生援救。5月12日,在邓中夏率领下赴天津发动各校学生参加反帝爱国斗争,成立了天津学生联合会,任总指导会指导委员,《学生联合会报》副总编。1920年3月,受李大钊派遣,同何盈雄、高君宇等人到保定,在育德中学创办第一所工人夜校,给工人传授文化知识,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理,后加入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到唐山南厂从事工人运动,组建唐山工人图书馆,任馆长。年底同何孟雄在张家口组建工人夜校、文化补习学校、读报组,成立平绥铁路工人俱乐部。1922年5月,李树彝以平奉铁路工会代表的身份,参加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共青团组织部部长。1923年3月,任广州总工会理事,指导船舶和铁路工人成立工人夜校和行动委员会。1924年6月,李树彝在广东惠州发动商务工人反对渔业贩卖行为,开展罢工、罢市活动,被军阀保安队杀害,年仅21岁。
陈继崇(1900-1940),又名选科,北湖区人。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陈继崇满怀激情地投入了这场反帝爱国运动。他和北京爱国青年学生把自己原来购买的日货砸碎烧毁,号召各商店不准贩卖日货,如有违者,定当没收,当众烧毁。1921年返湘,任教衡阳省立三师,在学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反帝爱国思想。不久,便辞职回乡,在家乡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想,抨击社会不合理现象,引起当地土豪劣绅不满。1928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宜章湘南暴动。1928年11月至1930年1月,在郴州一带开展革命活动,郴县国民党政府两次发出“捉拿共匪陈继崇”通缉令。陈继崇化装成小贩逃往衡山,在白莲乡高级小学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2年创办衡山白莲寺夜校,培训革命骨干人员。1935年11月奉命回郴,参加湘粤边境的武装斗争,不幸被捕,经多方营救于12月出狱。随即离开郴州进行隐蔽战线斗争。1937年冬,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王涛从延安来到湘南,以新四军驻湘南通讯处主任身份,在郴州城中山北街开办牗智书店,开展抗日宣传。陈继崇由组织派遣回到郴县,为牗智书店推销《新华日报》《新华观察》和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等进步书刊。创办每周一期的《老百姓周刊》,积极宣传抗日主张。1939年秋,牗智书店被查封,陈继崇转移至凤鸣乡高级小学任教,继续从事抗战宣传工作。1940年5月9日深夜,国民党郴县反动政府在凤鸣小学将陈继崇逮捕。凶残的敌人怕他途中逃跑,在押至郴县与桂阳交界的保和圩时将其杀害。
范体仁(1900-1980),字庭英,号齐韩,宜章县人。1918年考入郴州省立第七联合中学(郴州一中前身)。因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尤其是邓中夏的影响,喜爱阅读进步书刊,宣传反帝爱国思想。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参加了邓中夏等人发起成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2年8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总部由上海迁至北京,邓中夏任主任,范体仁任干事,发起和动员全国工人开展劳动立法运动。曾著文于北京《晨报》《京报》《民权周报》,宣传工人革命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思想。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二七”大罢工,奋笔疾书《京汉路二七惨案纪实》一文,痛斥军阀镇压工人的罪行。11月,任北京团地委委员会委员长,以全国团代表身份拜谒孙中山,并奉孙中山之命创办《新民报》月刊。1924年被直系军阀逮捕入狱,后被李大钊保释出狱。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军事法庭庭长。1943年在重庆加入“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1946年至1949年,任福建省高等法院院长,设法释放了不少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1949年受“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派遣入湘策动程潜起义。新中国成立后,任南京市中山陵园管委会主任秘书。曾任南京市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
杨副时(1899-?),又名杨富思,邓中夏妻弟,宜章县人。1919年五四运动时,为北京汇文学校学生,积极参与了在天安门前的游行集会。五四运动后参与邓中夏组织的“曦园”,在邓中夏的介绍下,结识李大钊,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后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由邓中夏主编的宜章青年励进会会刊《宜章之光》,“五四”运动后由长沙迁至北京出版,杨副时负责组稿、编校、印刷、发行等职。1922年,参与邓中夏发起组织的民权运动大同盟,并当选为15人大同盟总干事之一。同年,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总部由上海迁至北京,邓中夏任主任,机关刊物由《劳动周刊》改为《工人周刊》。杨副时任《工人周刊》编辑,积极参与了劳动立法运动。1927年,李大钊被北洋军阀逮捕后,杨副时和杨度等人营救未果,杨副时也遭通缉,并远遁东北,在哈尔滨出任《东华日报》总编辑。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杨副时南下武汉,在湖北省立二中任教,曾参与该校教师“讨欠薪”运动。后不知所终。
潘宗翰,苏仙区人。“五四”时为北京大学英文系学生。1919年4月,与李骏、俞平伯等人一道加入北大平民教育演讲团。5月4日,参与北京大学学生天安门集会游行。6月1日,在京城学务局东城宣讲所讲演《五月四日》,宣传抵制日货。北大毕业后回郴从事教育工作,1929年任郴县教育局局长。1930年10月,当选国民党郴县党部执行委员。1931年8月,担任郴州省立第七联合中学校长。1942年,任郴县政府教育科长。1944年6月,当选郴县临时参议会副参议长。1947年,任郴县党部监察委员。1948年,任郴县戡乱建国委员会委员,反共救国委员会委员。1950年潘宗翰被捕。后不知所终。
值得一提的是:五四运动如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炬,不仅唤醒了国内知识分子和爱国民众的革命斗争激情,也激发了在海外留学或工作的青年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苏仙籍青年黄士衡,曾在郴郡六城联立中学就读,1913年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出任纽约《民气报》主编,他以“山东问题”撰文,斥责当局者的卖国协定。桂东籍青年李汶,1917年留学日本,五四运动爆发后,立即赶赴北京声援学生的爱国行动。他们的行为,充分彰显了郴籍青年知识分子胸怀祖国、心怀天下的爱国情怀。
在北京求学后 赴法“勤工俭学”的郴籍青年知识分子
五四运动时期,由于受新文化运动和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大批中国青年为追求民族独立与自由,迢迢万里,瀚海艰辛,踏上“自由故乡的法兰西海岸”,开启留法勤工俭学的时代浪潮。尤其是1922年在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等领导下,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正式成立,一批旅欧青年在劳动、学习、斗争中,走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路,成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有一部分人由于种种原因,“五四”后没有参加政治活动,在国外学习科学技术,回国后从事科研教学工作,成了著名的专家学者。郴州留法勤工俭学的青年学子大多成为后者。
陈梅朋(1903-1978),又名鹏,北湖区人。陈梅朋出生于仕宦家庭,叔父陈宜诚是著名实业家。由于父母早逝,陈梅朋和叔父一起生活。1918年陈梅朋随叔父陈宜诚迁居北京,从事中医学习和研究。1919年春,第一批89名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从上海乘坐日本邮船启程,在这89名学生中,16岁的陈梅朋是年龄最小的一位。先和王若飞一起在里昂中华大学补习英文,后在法国都鲁斯大学、中华大学陆汉克学院获得学士、硕士学位。后又在德国史都德卞得研究院从事食用菌研究工作,是我国第一代食用菌研究专家。1926年,拒绝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河南大学任教。不久被国民党政府派往德国任驻德大使馆翻译。1937年至1942年,陈梅朋历任国民党江西军校特别训练班农业总教官,四川成都国民党中央军校外语教官,军政部残废军人生产事务处处长,农林部国有农场场长等职。抗战胜利后,出任交通部沈阳印刷厂厂长。1948年南下上海,任上海中正中学教员兼教务主任。新中国成立后,陈梅朋积极投身科研活动。1950年,担任上海市农业试验站(上海市农科院前身)农业技术专家。1955年开始研究双孢蘑菇的制种和栽培技术。1956年应用组织分离和孢子分离的方法获得蘑菇纯菌种,改变了我国蘑菇栽培一直依赖进口菌种的局面。1957年,首次以猪牛粪代替马粪与稻草堆,为我国大面积蘑菇培植推广奠定了技术基础。同年开始研究银耳生产,至1961年终于分离出银耳纯菌种和伴生菌种,使我国人工驯化银耳首次获得成功。后又研究了银耳的木屑栽培方法,使银耳的出产率、纯度大幅提高,这项研究在1978年上海科学技术大会上被评为重大科研成果奖。1958年,研究香菇纯菌种培养,并试用木屑代替原木栽培香菇,获得成功。1959年,研究赤灵芝和猴头菌的驯化和人工培养,为国内开发利用药用菌提供了新途径。1960年,任上海食用菌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评聘为副研究员。推选为上海市园艺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第二、三届人大代表。2007年,在中国食用菌协会成立20周年之际,陈梅朋被追授为“中国食用菌产业突出贡献者”的荣誉称号。著有《蘑菇与草菇》《银耳菌丝的分离培养菌种的研究》《食用菌生理生态学》《食用菌栽培学》《中国野生菌图谱》等。
曹锡三(1897-1964),又名曹希正,苏仙区人。1919年考入北平留法预备班和法文专修馆。五四运动爆发,曹锡三和专修馆部分同学,参加了声势浩大的天安门前集会和游行示威,是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参与者。同年年底,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因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向法国借款,参与殴打中国驻法公使陆征祥,被法国政府一个月后驱逐出境,押送回国。1922年初,得李石曾援助,入中法大学预科续学。1923年,考得中法庚子赔款津贴,公费再次赴法留学。先入里昂商学院学会计、统计专业,获商学博士学位。再入巴黎统计学院研究一年。1928年学成回国。先后在江苏训政人员养成所和江苏区长训练所任教,讲授会计、财政等课。1929年秋起,先后应聘上海东亚大学、建设大学、劳动大学和北平中国大学、东北大学等校教授,主讲会计、统计、财政、国际贸易、经济地理等课程。1933年至1937年,任军事委员会第三厅第三科科长。1937年至1940参加抗日战争,任国民党军政部军需储备司上校专员,监理、审核等科科长。1940年底,任军政部湖南沅陵第二被服厂少将厂长。因不满国民党政府的黑暗腐败,到任仅一年,连续五次请辞,发誓“宁愿摆摊,不愿做官”。1942年4月,辞职获准,即不再做国民党政府之官。先后开办源源酒精厂、小苏州糖食店、大有豆油厂,均因经营亏本而倒闭。新中国成立后,曹锡三应邀参加郴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常委会副主任。1955年,出席郴县政协一届一次会议,当选为县政协副主席,并被推荐为省政协委员。1956年,当选为郴县人民政府副县长。1957年4月,参加省政协会议,在会上就湘南游击队有些同志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情况作了发言。在“反右”时,竟被当作“为反动分子鸣冤叫屈”的罪状,错划为右派分子,受到撤销县政协副主席、省政协委员、副县长职务和降薪处分,下放农场、农科所监督改造。1963年摘掉“右派”帽子。1964年3月病逝,终年67岁。
李蕃(1896-1973),字云凡,资兴市人。1919年考入北京大学,和北大同学一道参加了天安门集会和游行示威活动。1920年冬,李蕃与黄庭经等赴法勤工俭学。1928年,考入巴黎大学统计系,毕业后留法任教。1933年回国,先后任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统计专员科长、军事委员会交通研究所教官、民国政府主任处设计委员、中央政校朝阳学院教授。1937年,应复旦大学之聘筹建统计专业。1938年,受命创校统计系并任主任,开创我国大学设置统计系先例,为我国统计学创始人。抗战时期,上海失守,复旦大学决定迁往重庆。李蕃拒绝汪精卫留办复旦大学统计系之请,毅然随校迁往重庆。抗战胜利后,随校返回上海。1948年,国民党残酷镇压学生爱国运动,李蕃不畏强暴,挺身而出,尽力营救和保护进步学生。1950年,李蕃离开上海,任湖南大学教授、中南财经学院教授兼编译室主任。1958年,当年留学法国同学、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了解李蕃的情况后,调任北京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从事中法字典编纂工作。出版著作有《生命统计》《高级统计学》《统计制图》《统计学》《动态人口编查纲要》等,180余万字。
刘云(1900-1930),原名刘可炳,宜章县人。1920年,刘云在长沙求学,得知许多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并报名参加了留法勤工俭学会。1921年3月,刘云和15名学友一起,开始了赴法勤工俭学历程。第一年以边做工边补习法文的方式,进入巴黎法尔曼飞机厂,第二年考入该厂附设的飞行学校。刘云一面刻苦钻研航空机械理论,一面积极参加留法学生各种集会活动。1922年6月,周恩来、赵世炎等在巴黎发起成立中国旅欧少年共产党,刘云是这个组织最早的成员之一。1923年,因参加反对法国政府迫害中国学生的斗争,被警察当局拘留,随即被遣送回国。不久进入广州西江陆军讲武堂学习,并由团员转为中共党员,成为我党第一个学航空理论的中共党员。1924年6月,转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任学生队第4队队长。毕业后,出任孙中山大元帅府航空局军事飞行学校教务主任兼党代表。1925年春,广东国民政府举行东征讨伐陈炯明,刘云多次驾机侦察敌情,散发传单,投掷炸弹,成为中共党员中最早驾机作战的军人。1925年9月,国民政府委派刘云率军事飞行学校5名学员,赴苏联莫斯科飞行学校学习,期间担任中共旅莫支部委员。1926年冬,转入著名的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中国班学习,任中国班班长。1930年5月,奉中共中央之命,毅然中断学业,告别新婚的苏联妻子,与刘伯承、左权等人一同回国。不久,赴武汉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委员兼长江局红军总参谋长。8月,接到中共中央要他迅速将鄂东南武装部队组成的红25军,准备进攻武汉的命令,刘云冒着风险,亲自到龟山、蛇山等地勘察地形、绘制路线,制定暴动计划,以便接应红军的到来。
9月2日,因叛徒出卖,突遭逮捕,被关押在武汉警备司令部监狱。蒋介石闻讯后,深知刘云的才能,连夜从南京飞抵武汉,以黄埔军校校长身份大谈师生之谊,许以高官厚禄。而这位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共党要犯”则痛斥蒋介石是国民革命的无耻叛徒。蒋介石遂下达密令,将他处以极刑。9月6日,在武汉英勇就义,时年26岁。
黄庭经(1901-1990),资兴市人。1920年冬与李蕃一道赴法勤工俭学。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武汉交通学院教授,武汉机械工程学会理事。1990年1月病逝。其他资料不详。
在省内长沙、衡阳等地求学 受“五四”影响参加革命活动的郴籍青年知识分子
据粗略统计,从“五四”时期至1926年,郴籍向外求学人员迅猛增长,仅人数最多最集中的长沙、衡阳两地求学的郴籍青年学子就有80余人。他们大都从此走上革命道路。主要人员有:
苏仙的黄静源、曹彬、朱瑛、孙开球、武希良、李佑如、李穆生、胡世俭、邓财喜、李翼云、邓一韪、廖凤运、邓壹、李一鼎、李启礼、孙开楚、朱焱、黄汝政;北湖的曹亨灿、邓深泽;宜章的彭镜秋、吴汉杰、邝积典、高静山、陈冬日、张际春、彭晒、曾日三、陈俊、吴仲廉、曾志、彭儒、宋孝志、黄楚藩;临武的袁痴、林树成、刘通著、杜家俊、唐代文、李芙、傅昌表、贺辉廷、唐鞠庵;嘉禾的唐朝英、李痒、黄益善、雷忠、李弼廷、李祖莲、李韶九;桂阳的欧阳健、刘惠、邓三雄、李卓民、邓北钥;资兴的李奇中、黄义藻、曾希圣、袁三汉、段廷壁、白徽、何子伟、袁醉庵;永兴的邓昊明、刘乙光、尹子韶、刘参、黄克诚、黄庭芳、曹日晖、戴彦玺、刘爱华;汝城的朱舜华(张琼)、袁同畴、欧阳春、叶振宇;桂东的陈奇、郭亚臣;安仁的唐天际、黄华芳、欧阳明、李国源、王化歧、欧阳午。
需要指出的是:“五四”爱国运动的时代洪流,不仅惊动了北京、上海、长沙等大中城市,也波及郴州这些边远地方。如在宜章县城高等小学任教的李文香,五四运动爆发当月,便组织群众上街集会游行,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1922年在县城开设“文萃书店”,发行《新青年》《共产主义》等进步书刊,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郴州城内一些青年学生积极宣传“五四”新文化、新思想,组织参与了各种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邓中夏等先进青年知识分子曾经就读的郴州省立第七联合中学(郴州一中前身)受其影响最深。资兴的曾中生(1900-1935),1917年考入;汝城的李涛(1905-1970),1923年考入,何举成(1898-1928),1922年考入;永兴的雷名扬(1910-1937),1925年考入;苏仙的黄士衡(1889-1978),1907年考入,朱森(1902-1942),1918年考入,张愈昱(1898-1950),1914年考入;宜章的谭新(1897-1928),1921年考入,等等。都是受五四运动影响,先后走上了革命斗争或教育救国的道路。更为称奇的是:北京五四运动的主要发起人、组织者或参与者邓中夏、廖书仓、黄耀华、邓飞黄、范体仁等,均出自郴州省立第七联合中学。一所边远地区中学出现这么多五四运动干将,这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极为罕见的郴州现象,充分说明郴州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之地,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作者系郴州日报原总编辑,市文联原党组书记,市文史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