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禾全景(黄春涛 摄)

嘉禾伴嫁歌亮相《非遗里的中国·湖南篇》

嘉禾玉中温泉

萧克故居

嘉禾美食(黄春涛 摄)
□ 通讯员 邓和明
天降嘉禾,神农教耕。嘉禾县位于湖南省郴州市西南,是全省地域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县份之一。嘉禾历史人文底蕴深厚,是开国上将萧克将军的故乡,素有“江南铸都”“民歌之乡”“美食之乡”等称号。
今年初以来,为助力郴州承办第二届湖南旅发大会,嘉禾县组建8个重点文旅建设项目指挥部,全力推进1958文创园、小街田村红色美丽村庄、玉中温泉城文旅康养等项目,为区域文旅产业提质升级,唱响“好歌好水”文旅品牌,塑造“好客嘉禾”品牌形象,全力打造新时代下的魅力新嘉禾。
嘉禾有好歌,非遗文化代代传
大红灯笼高高挂,玉石路板泛红光,古村曲径展新颜,歌声悠扬述离别。在嘉禾县晋屏镇雷公井村,一群来自广东的游客正有滋有味地欣赏着村民们表演的嘉禾伴嫁歌,尽情享受“民歌之乡”独有的魅力。
雷公井古村是伴嫁歌传承基地,这里的古民居现保存完好或基本完好的有26栋,主要由祠堂、礼塾、民居、古桥、古井、古商道及路亭等构成。大部分建于明崇祯至清朝光绪年间,具有独特的江南古民居特色。
嘉禾是声名远扬的民歌之乡,民歌品种繁多、内容丰富、保存完好,有伴嫁歌、情歌、儿歌、劳动歌、生活歌、仪式歌、花灯调、喜庆曲牌等,而伴嫁歌和花灯戏又可以说是嘉禾民歌代表性曲艺。
伴嫁歌是嘉禾流传至今的传统民歌,民歌界有“北有兰花花,南有伴嫁歌”之美誉, 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嘉禾伴嫁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造就了极其丰富的表演形式,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程式:有独唱、齐唱、轮唱、边说边唱、边舞边唱、边骂边唱,歌曲有安席歌、耍歌、射歌、长歌、骂媒歌、哭嫁歌及伴嫁舞等。嘉禾伴嫁歌是旧社会妇女用血和泪写成的长篇怨歌,是嘉禾妇女创造的反映婚嫁习俗为主要内容的艺术珍品,就像一部独特的反映妇女婚嫁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抒情歌舞剧,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是研究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活标本。2006年,该项目被列入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21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中央电视台导演王钢在嘉禾采风后深有感触地说:“如果说西藏的民歌是天上的歌,嘉禾的民歌就是地上的歌,狂放中带着野气,有血有肉有情。”著名作曲家王佑贵当年在创作《春天的故事》时,到嘉禾县仙人桥、石富冲等地采风,采用了嘉禾民歌《半升绿豆》等音谱,并高度评价“此曲只应天上有”。电影《芙蓉镇》《芙蓉渡》《三道湾湾》、电视《浴血罗霄》《嘉禾恋歌》《梦牵故乡》《非遗里的中国·湖南篇》等均采用了嘉禾民歌元素。
嘉禾花灯戏初为唱民歌,是以童子装丑、旦对唱的对子调,进而演人物故事,发展成为戏曲形式的两小戏(小旦和小丑)。后来受昆剧和祁剧的影响,对子调再逐步发展成小戏、中戏、大戏,故事情节越来越丰富。它汲取了嘉禾民歌等民间艺术之营养,逐步形成了较完整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嘉禾花灯戏的内容几乎都是反映劳动人民及下层人物生活,剧目爱憎分明、诙谐风趣,在民间深受广大群众的追捧和喜爱。2009年,该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近年来,嘉禾县委、县政府把优秀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丰富县域文化内涵、实施文化兴县的重要举措来抓,每年都会安排专项经费,用于非遗的普查、发掘、整理、评审、保护、利用等工作。在小学、初中、老年大学的课堂,机关企事业单位讲堂中都开设有非遗项目课。目前,嘉禾县有伴嫁歌传承基地3个,省级伴嫁歌传承人1人、市级伴嫁歌传承人2人、县级伴嫁歌传承人15人,民间伴嫁队伍40支。
嘉禾有好水,红色基因放光芒
“我们的温泉水温不但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而且可以直接饮用。”游泳馆负责人李刚说,虽是仲夏季节,但是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嘉禾铸都温泉游泳馆内人气爆棚。
嘉禾温泉历史悠久,相传炎帝在嘉禾拾穗教耕时,在钟水河畔用温泉水进行孕育谷种等生产活动,《淮南子》记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知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辟就”。
嘉禾温泉水储藏在深度2500米以下,地质年龄长达4亿年的泥盆系地层中,其中,在地下900米~2200米之间为巨大的汉白玉石矿脉,水温常年稳定在53℃以上,出水量达到1万吨/天。既含有非常丰富的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还富含偏硅酸、锶、硒等2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微量元素,含有丰富的易于被人体吸收的活性钙,且矿化度极低,仅为285mg/L,同时,氟、硫的含量又没有超过国家矿泉水限制标准,是可以直接饮用的“玉中矿泉”,对美容、美体、抗衰老、软化心脑血管、促进人体酸碱平衡和亚健康等具有非常好的调节作用。
7月20日,嘉禾地热温泉2号井工程竣工,为嘉禾县温泉开发利用和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强劲动能。正因为有了“玉中温泉”这座地下宝藏,嘉禾县珠泉镇被列为郴州市六大温泉小镇之一。
嘉禾地处湘粤赣“红三角”,在这块红色宝地上,诞生了郴州境内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中共嘉禾县特别支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孕育了湘南起义的武装,诞生和哺育了开国上将萧克,涌现了唐朝英、黄益善、李庠、萧克允等一大批著名革命英烈,留下了红军长征的重要足迹,革命先烈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孕育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近年来,嘉禾县依托将军故里优势,对具有嘉禾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综合开发中共嘉禾南区支部活动旧址(萧克故居)、烈士陵园、烈士尹子韶墓、红六军团西征广发墟临时法庭旧址、红军墓、红军树、红军医院等红色基地,科学打造红色旅游文化品牌,为传承红色基因,加强红色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萧克故居成功申报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省青少年教育基地。
嘉禾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有珠泉涌月、仙人摆渡、丙穴仙洞、晋屏晚翠、石燕腾空、舜源浩荫、牛栏溶洞等喀斯特地貌构景的自然景观,有桐梁潜渡、普济疏钟、普渡桥、凤宪牌坊、摩岩石雕、鳌峰东塔、黄甲吊桥等人文景观,有观音山水库、千家洞水库、盘江水库、泮头水库、嘉禾飞来湖等融湖光山色,集灌溉、发电、养殖、旅游于一体的水体景观,这些,都足以让游客心驰神往、流连忘返。
今年,嘉禾县借助郴州承办第二届湖南旅发大会的契机,推出了两条听红色故事、赏嘉禾民歌、品湘南美食、游晋屏古村、泡铸都温泉的深度体验旅游线路,并在上海站开展了嘉禾旅游形象宣传,进一步塑造城市形象品牌,不遗余力宣传推介嘉禾红色旅游景点和文化旅游产品。
嘉禾还是两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故乡,萧克著作的《浴血罗霄》、古华著作的《芙蓉镇》均获茅盾文学奖。
嘉禾人好客,舌尖美味传四方
在嘉禾倒缸酒厂的展示厅里,各种各样的倒缸酒琳琅满目,既有造型独特的酒瓶,也有设计精美的包装盒,但是,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位于展厅最中间的一瓶酒,该酒瓶通体红色,虽造型中规中矩,却是那么的耀眼,这就是酒厂最新推出的“品初心酒”。
“品初心这个名字,既符合嘉禾红色文化,又符合人的性情。”嘉禾倒缸酒厂董事长曹茂盛说,做人如做酒,要坚守初心,用匠心酿酒,才能更好地品味人生、品味酒。
嘉禾人好客且豪爽,而此性格又以广发镇为代表,广发人历来都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习惯,家中来客,如不把客人喝到晕乎乎的状态,就会感觉没有招待好。曹茂盛正是广发镇人,年幼时,父母经常在家酿酒,在耳濡目染之下,他打小就学会了酿酒技艺。
20世纪90年代初,曹茂盛怀揣着对酒的热爱入职了嘉禾酒厂,开始跟着专业的师傅学习酿造倒缸酒,一学就是10多年。其间,他先后被提任为酒厂的科长、厂长及董事长。2004年,嘉禾酒厂改制,面临解散危机。他为了延续倒缸酒的传统技艺,跟几个朋友开始了创业之路。
倒缸酒是嘉禾独特工艺酿造酒,因该酒在酿制中将糟烧或水酒倒入糟缸,故名“倒缸酒”。原空军副司令、中顾委委员曹里怀将军饮了嘉禾倒缸酒后,写下“嘉禾倒缸,美酒飘香”的题词。
嘉禾倒缸酒酒色泽棕黄,陈香浓郁,入口醇和,酒度22度左右,糖度(以葡萄糖计)15%以上,属低度甜型营养酒。经科学测定,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达22种以上,还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维生素、无机盐和碳水化合物,其营养成分的含量为啤酒的5倍,具有滋补养身、强力健体之功效。萧克将军生前称赞:“水是家乡甜,酒是倒缸好。”
“品初心酒”是十年的佳酿,呈深琥珀色、发红,却清澈透亮,醇馥幽郁,回味悠长,色香味俱佳,是难得的陈酿。产品一经推出,便荣获“2021湖南文化旅游商品大赛”金奖。嘉禾倒缸酒酿造技艺也于2021年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拓展名单。
嘉禾饮食文化独具特色,有着“全国吃在广州,湖南吃在嘉禾”的美誉。得天独厚地拥有原料正宗、技艺嫡系、文化经典、底蕴厚实的丰富内涵,其“鲜香热辣”的饮食风格和“生态、保健、简约、野趣”的饮食特质,更是演绎了独领风骚、令人神往的嘉禾饮食现象。子姜血鸭、血灌肠、油炸肉、水煮肉、红烧狗肉、全猪宴等一大批经典嘉禾菜享誉省内外。2005年,子姜血鸭、血灌肠、红烧狗肉等7道菜被央视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重点推介。倒缸酒、湘嘉鱼、嘉津茶油、三味辣椒、宅侯贡米、亮也豆腐等特产远近闻名。凌云豆腐、米豆腐、艾叶糍粑、灯盏糍粑等特色风味小吃更是让人流连忘返。1982年,国家外文局杨宪益、英国汉学家代乃迭夫妇莅临嘉禾,称道嘉禾饭菜是“芙蓉国里的芙蓉镇美食”。2008年被评为湖南十大湘菜产业县,2022年被评为湖南十大湘菜名县。
嘉禾还是远近闻名的“江南铸都”,铸造业在嘉禾已有200多年发展历史,是中国铸造产业集群试点县、全国铸锻造产业发展示范县和湖南省铸造产业基地,“铸造湘军”被评为湖南十大劳务品牌。2012年,嘉禾被中铸协授予“江南铸都”称号。
嘉禾小巧而精致,古朴而浪漫,红色绿色相映成画、动养康养深度融合、山水田园风情别具韵味,“观光在郴州、休闲在嘉禾”的休闲旅游理念,形成了独具嘉禾特色的“听红色故事、赏嘉禾民歌、品嘉禾美食、游传统古村、泡康养温泉”的深度沉浸式体验佳境胜地。
好歌好水,好客嘉禾,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