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

用爱在孩子心中种下“红色火种” ——记宜章县碕石承启红军小学教师陈珍美 版次:A02  作者:  2024年06月10日  

□ 郴州日报·今日郴州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肖佩珊 通讯员 彭国良

“校旗上闪烁红军的五星,脚下的路延续新的长征,我们是新一代红军小战士……”教室里,十几名“小红军”正围绕着陈珍美唱《红军小学之歌》。

湘南起义后,宜章县碕石村彭姓大家族中30多位家境殷实的青年男女,跟随朱德、陈毅部队走上井冈山,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广大红军将士和井冈山区的群众,把他们称作“红四军中彭家将”。

对宜章县碕石承启红军小学的“95”后教师陈珍美来说,“彭家将的故事”她已经和孩子们讲了成千上万遍了。“碕石村是英雄村,孩子们都是英雄们的后辈,我所能做的就是用爱在孩子心中种下‘红色火种’,静待红色基因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为农村娃“撑伞”

碕石村,位于宜章县迎春镇南部偏远处,距离县城近一小时车程。

2018年,21岁刚刚大学毕业的陈珍美婉拒了迎春镇中心小学的优渥条件,选择只身前往碕石承启红军小学任教。

“我自己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明白好的教育对偏远乡村的孩子来说有多重要。”陈珍美用了一句时髦的话来形容自己的选择,“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给别人撑伞。”

曾经的山里娃,寒窗苦读十余载,方才获得走出大山的机会,却在毕业后又选择回到偏远农村当起“撑伞人”,这个决定能获得父母的支持吗?一开始,陈珍美的心中也在打鼓……

“想去就去,那里是乡村红色小学,你要好好教,多带出一些有文化有知识的红军娃出来。”陈珍美的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也是一名有着11年党龄的老党员,小学一年级都没有上完的母亲,没对陈珍美说什么“知识改变命运”的大道理,却为陈珍美收拾了行李,将她送上了开往碕石村的班车。

就这样,陈珍美与碕石承启红军小学的故事,连接在了一起。

关爱留守儿童

在碕石承启红军小学上学的孩子,大半是碕石村的留守儿童,其中还有不少是单亲家庭的孩子。

“农村娃不自信,不仅要教他们知识,还要帮助孩子们变得自信、开朗。”担任班主任后,陈珍美每天都用手机视频定时和外地的家长联系,搭建起一个亲子互动平台,尽管这占用了她不少私人时间。

“爸爸妈妈,你们在外面工作一定吃了不少苦,我很想你们。”通过镜头,远方的父母看到牵挂的孩子,也感到暖心不已,连夸陈珍美细心体贴,把孩子交给她放一万个心。

“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是谁都无法取代的,亲子关系近了,孩子们的性格也都活泼了不少。”陈珍美说。

或许对淳朴的孩子而言,喜欢一个老师的直接体现就是更爱上她的课,因此,陈珍美班级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全镇第一。课后,孩子们总喜欢簇拥着她回到办公室,柳条编织的草帽、野花编织的手链、写满祝福的手工贺卡……都是孩子们表达情感的方式。

传承红色基因

碕石村是一块红色热土,历史的沉淀,让这一得天独厚的红色教育资源,成了碕石承启红军小学“拿不走也借不来”的精神财富。作为该校少先队辅导员,陈珍美肩负着为孩子们播下信念“火种”,搭建家乡、祖辈、子孙之间历史连接的重任。

唱红色歌曲、讲红军故事、传国学经典,带着孩子们办手抄报、举办德育活动……陈珍美想方设法地将红色文化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授,引导和帮助孩子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在她的培养下,不少孩子也成为小小演讲家、故事讲解员。她所带的四年级70班,2019年3月被全国红办评选为“雷锋班”,并授“雷锋班”班牌,班长彭梦婷被评为“全国红军小学雷锋式好少年”“新时代湖南好少年”“郴州市最美孝心少年”。

“一个地域有一个地域的薪火,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足迹,我在为孩子们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能帮他们将爱国爱党的种子从小根植于心,让他们记住何为血脉传承、民族品格和精神信仰,这是我感到最有成就感的事。”陈珍美说,她将扎根在这块土地,为孩子们传承红色精神、启迪红色梦想。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