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探究 版次:A04  作者:  2024年08月11日  

□ 李海燕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如何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成为目前教学重点。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其作业设计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然而,传统的小学语文作业往往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等问题,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探索小学语文作业优化教学策略,对于实现减负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引入信息技术,丰富作业形式。凭借多媒体、网络等当代技术手段,教师能够规划出充满趣味、互动性好的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既能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又能拓宽视野、培养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春》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精心制作一段有关春天的视频,然后要求学生观看完毕后撰写一篇观后感。另外,借助网络平台发布一项“寻觅春天”的任务,激励学生走出教室,拍摄春天的照片或者录制春天的声音,并且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发现与感受。有的学生拍摄到了嫩绿的新芽在微风中摇曳,有的学生录制到了小溪潺潺的流水声。回到课堂分享时,大家都充满激情,用精彩的语言讲述着自己的所见所闻。这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春天的理解,也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观察和表达的能力。

设计多元化作业形式,满足不同需求。为了能够契合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应当规划多元化的作业形式,涵盖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实践作业等多种类别。经由多元化的作业形式,学生才能依照自己的兴趣以及能力去选择适合自身的作业任务。以《草原》一课作为示例,教师设计如下的多元化作业形式:其一为书面作业,比如抄写课文里优美的句子并且背诵;其二是口头作业,朗读课文并且录制音频分享给同学;其三是实践作业,制作一张有关草原的手抄报或者绘制一幅草原风景画。这样的作业设计既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又有力推动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方位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展现才华,同时也在相对薄弱的环节得到锻炼,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强化个性化教学,注重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所注重的是依照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其精心打造适宜的教学内容、方式以及评价准则,以此达成因材施教的教育宗旨。在小学语文作业的规划环节中,教师务必要充分给予学生主体地位,对学生在兴趣、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予以关注,进而规划出具备层次性、可选择性以及开放性的作业,以此来契合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推动其个性化的发展进程。就小学四年级的语文教学来说,教师能够设计出3个层级的作业:其一为基础层,涵盖诸如字词的抄写、课文的朗读等内容;其二是提高层,比如要求学生用一句话去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中心思想,并剖析作者的情感变化;其三是拓展层,例如鼓励学生创作一篇自己观赏自然景观的经历和感受的文章,或者分享一篇与课文主题有关联的课外阅读作品。通过这种分层级的作业设计方式,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层次中有所收获,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实现个性化的成长与进步。

构建家校共育机制,形成教育合力。在“双减”的背景之下,构建家校共育的机制显得格外关键。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共同制订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以及作业安排。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家庭作业为例,教师要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学习表现,并且就如何合理规划家庭作业的时间、如何有效地指导孩子完成作业等问题与家长展开深入的交流。同时,教师应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作业评价,通过家长评价、学生自评以及互评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这样的家校共育机制不但有助于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还能够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增强家庭教育的效果。

(作者单位:郴州市第九完全小学)

湘ICP备4310030200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