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三年级入楼仪式

开学第一课,“冠军精神”进校园

桂阳三中党委书记何天宝(左三),党委副书记、校长邓小红(左五)到学生家进行家访

桂阳三中学校大门

桂阳三中冠军举重馆
□ 郴州日报·今日郴州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陈红军 谭剑
8月8日凌晨,在巴黎奥运会举重项目女子49公斤级举重比赛中,中国选手侯志慧逆转翻盘,以总成绩206公斤斩获冠军,并刷新自己创造的挺举奥运纪录。
8月8日晚上,在巴黎奥运会举重项目女子59公斤级比赛中,中国选手罗诗芳勇摘金牌,并打破抓举、挺举和总成绩奥运纪录。
9月1日晚上,在巴黎残奥会田径项目女子200米T36级决赛中,中国选手史逸婷以27秒50的成绩勇夺冠军。
南岭之北,舂陵江畔,作为侯志慧、罗诗芳、史逸婷的母校,桂阳三中沸腾了。
“希望大家能够永葆家国情怀,坚持不懈、超越自我,赢得成功,将来为祖国作出贡献!”9月1日,桂阳三中“开学第一课”,学姐侯志慧、罗诗芳百忙中抽空在线上向学弟学妹发来祝福视频,以自己的经历激励学弟学妹努力拼搏、实现梦想。
举起的是“冠军”,举起的不只是“冠军”!
“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谨记‘勤严雅’的校训,不断发扬‘冠军精神’‘三中精神’,着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桂阳三中党委书记何天宝介绍桂阳三中“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春种,秋收,风劲潮涌,桃李芬芳。
现代办学至今,桂阳三中先后培养5万余名优秀学子,其中不乏文学泰斗、商界精英、政坛名儒、部队将军等,先后培养输送李萍、侯志慧、张旺丽、罗诗芳、史逸婷、王佳丽等10名奥运冠军、世界冠军、亚运冠军和全国冠军,优秀学子获奥运金牌8枚(含残奥会金牌),国际级金牌58枚、国家级金牌67枚,打破世界纪录10余次。
近年来,桂阳三中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绿色学校、湖南省文明校园、湖南省绿色学校创建示范单位、湖南省空军招飞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优秀学校、第四届“郴州青年五四奖章”等100多项殊荣。
一间普通举重馆,举起了多少“冠军”
“叮当、叮当、叮当……”
下午5时许,桂阳三中体艺馆的东南角,杠铃掷地的声音此起彼伏。
“起!”
把50公斤杠铃抓在手中,12岁的初一学生曹贤武一口气举了三把,脸上渗出豆大的汗珠。
自2023年寒假被选入桂阳三中进行举重专业训练以来,小贤武进步神速,举重成绩由最初30公斤提高至50公斤。
“长大后想当什么?”记者问。
“像学姐侯志慧、罗诗芳一样,也拿奥运冠军!”小贤武答。
举起、放下、再举起……6岁的罗钰把铁棍当作杠铃,不断重复训练同一个动作。
“她是今年暑假从流峰镇中心学校选上来的,小小年纪很有爆发力,训练中特别能吃苦。”专职教练唐曙光夸起了小罗钰。
“收腹!挺胸!”
“你们看,墙上这些冠军,哪一个不是吃了很多苦,霸了很多蛮?她们是你们的榜样,也是你们的目标。”30多名举重“大力士”一遍遍地练,专职教练李志平从这头走到那头,一遍遍地指导。
这间再普通不过的举重馆,面积仅130余平方米,却举起了李萍、侯志慧、罗诗芳等多个“冠军”。
什么是教育家精神?在何天宝看来,教育家精神就是躬身报国、言为士则、启智润心、勤学笃行的精神。“冠军精神”“三中精神”赓续湖湘文化,与教育家精神一脉相承。“顽强拼搏、自强不息、永争第一、甘于奉献”,这就是“冠军精神”;“霸得蛮、吃得苦、争第一、讲奉献”,这就是“三中精神”。
精神,薪火相传。
“前面,‘小猴子’太想赢了,压力太大,举了几把都没有成功。后面,她放下包袱,拼力一搏,最终实现逆转、卫冕成功。”回想观看“小猴子”(侯志慧的别称)巴黎奥运比赛时的情景,侯志慧的启蒙教练李志平说,他当时的心情犹如过山车般跌宕起伏。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008年,在桂阳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11岁的侯志慧代表樟市乡中心完小参加了田径4个项目的比赛。
“每一次全县的重大体育比赛,我们都会去选苗子,这一次也不例外。当时,我们发现,这个小猴子,身高仅1.3米,但爆发力很强,且身体协调性很好,觉得是个搞举重的好苗子。”李志平说。
李志平慧眼识“猴”。
2009年寒假,12岁的侯志慧被选入桂阳三中举重馆学习。训练期间,她很刻苦,从不偷懒,还自加任务,教练不得不经常“警告”她不要把任务加得太快。
“大约练了三四个月以后,小猴子就可以举到35公斤,然后就被选送到省举重中心。2015年,她摘得了世界青年举重锦标赛冠军。”李志平说。
冠军之路,除了拼搏,还是拼搏。
1999年至今,李志平作为桂阳三中举重馆专职教练,为培养一个个冠军倾尽心血,陪伴一个个小“大力士”的时间比陪伴他自己的孩子还要多。
“这些苗子来了以后,我们不仅要管他们的训练,还要管他们的思想和生活。有时候,大家开玩笑地说,我们是他们的教练,更多是他们的保姆。”唐曙光说。
举起的是“冠军”,立起的是特色。
1999年4月,桂阳县教育局、桂阳三中、桂阳体校三方联合组建桂阳三中举重馆,旨在通过“体教结合”培养举重运动员,面向小学、初中生选拔举重特长生。
“我们通过创新体教融合发展机制,拓宽体教融合领域,丰富体教融合内涵,畅通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渠道,形成独具特色的体教融合‘桂阳模式’。”李志平说。
桂阳县成立了县委书记、县长任顾问,县委副书记为组长,县委宣传部部长、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县文旅广体局、县教育局、桂阳三中等单位为成员的体教融合改革领导小组,确保体育设施设备、人员编制、工作经费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形成了多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桂阳三中成立了以书记、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务处、年级组、全体体育教师共同参与的工作小组,定期召开体育工作会议,通报工作情况,交流工作经验,研究解决问题,有力推动了体教融合向纵深发展。
与此同时,桂阳三中注重因材施教,推行五育并举,及早抓好音体美特长生尤其是举重特长生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尤其是举重特长生的培养,坚持走竞技体育精品路线,高标准打造体育设施平台、高水平建设体育师资队伍、高质量落实选才育人理念,不断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对自主招收举重等各类特长生,由专家、裁判筛选。同时,学校提供训练场地、训练管理、食宿管理和大龄学生就读,教育局安排小龄学生就近就读,体育局、教育局、体校提供技术指导、赛事保障等。大家齐心协力,帮特长生消除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让家长放心。”何天宝说。
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打造体教融合模式,桂阳三中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冠军“摇篮”。
两栋老旧办公楼,沉淀了多少师道
桂阳三中正门不远处,在参天女贞的掩映下,两栋老旧红砖办公楼古色古香,沉淀着百年名校的百年师道。
从1楼到2楼,从2楼到1楼,踏着23个台阶,一个个教师在办公楼和教学楼之间奔忙着。
好为人师,到底要给学生什么?
“教学生3年,想学生30年,想国家民族300年。”桂阳三中党委副书记、校长邓小红感慨地说。
在桂阳三中执教28年,邓小红见证了学校点滴变化,也感受了全体教师铸魂育人的拳拳之心。
在邓小红看来,桂阳三中有一支不甘平庸、不怕困难、百折不回、奋发有力的优秀教师团队,成就了具有生命意义的光辉事业。
桂阳三中,几经辗转,栉风沐雨,数易其址,数易其名。
桂阳三中的前身为1776年创办的鹿峰书院,1946年由名将徐连胜夫人刘淑卿开始现代办学,1953年由桂阳县人民政府接管改为公办,并更名为“桂阳第三初级中学”,1974年更名为“五七”学校,1978年复名为“桂阳三中”并被列为地县重点完全中学,1998年被评为湖南省重点中学,2004年挂牌为湖南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
有师才,更要有师器。
名师引领,促进教学。
曾伟平高中语文名师网络工作室致力高中语文资源开发,推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积极开展线下送教活动,打造青年教师成长平台,将全省7个市州的众多青年教师培养成为了名师。
“我们录制的语文必修课的9个课件、33节视频课,深受青年教师的喜爱。现在,还经常有青年教师打电话问我,在哪里能找到这些资源。”曾伟平说。
作为桂阳三中高三语文教师,在三尺讲台躬耕23年,曾伟平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她不仅注重集体备课,还结合新课改的教学模式,深入研究、创新改进,做好二次备课。同时,曾伟平还注重课堂效率,针对学生有不同的思考,她允许学生随时发表意见,让问题在课堂上暴露出来,并且注重课后辅导,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青蓝结对,共育花开。
“要不是有师父陈旭的指导,我不可能成长这么快!”青年教师彭建波深有感触地说。
彭建波记得,师徒结对第二天,在全程听完徒弟的讲课后,师父陈旭及时帮他找出了症结,说他讲课语速太快,学生很难听懂,以致课堂效率不高。
50岁的陈旭执教高中数学23年,其中当了19年的班主任,练就了“养成教育”“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教学“秘笈”。
桂阳三中制定了《桂阳三中“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实施方案》,组织专人检查落实师徒日常的研讨与交流,举行新晋教师汇报课大赛,持续推进“青蓝工程”,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
优胜者上,自加压力。
“我们老人家没用了!”“我们老人家没人管了!”前不久,桂阳三中高三教师群炸开了锅,个别教了多届高三的骨干老教师被调整而发起了牢骚。
每年,桂阳三中要对高三教师实行动态调整,凡学生测评满意率达不到50%以上的要调整,教学创新不够的也要调整,倒逼整个教师团队更加用心用情教学。
“像这届高三,55岁以上老教师有8人落聘,哭的闹的也有。为什么?没面子嘛!”何天宝说。
强国必须强校,强校必须强师。
桂阳三中狠抓常规管理,实行教学常规检查“一月一查一通报”制度和领导推门听课制度,坚持集体备课制度,推行师生同考制度。
与此同时,狠抓实校本教研,重视课题研究和校本课程开发。2022年度有3个省级课题成功立项,2023年度有两个市级规划课题成功立项,教师的课件、试题统一保存到教研室形成电子化数据共享。
桂阳三中狠抓教学质量,采用分层布置作业,设置答疑课,抓好考试后进行“评教评学”活动,实行教师刚性坐班,年轻教师每周至少坐班4天晚自习。
“有目标、有计划、有落实、有督导、有反思,以教学管理的精细化和制度化铸就一流办学质量。”邓小红深有体会地说。
尊其师,胜其道。担当、坚守、奉献、乐观……一辈辈优秀教师练就了源远流长的师道。
目前,桂阳三中共有在职在岗教职工381人,其中特级教师3人,正高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106人,一级教师104人。
三栋普通教学楼,孕育了多少情愫
早上7时20分许,在捷卿楼、学海楼、培才楼,琅琅书声不时传来,再现了桂阳三中学子“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豪气。
最幸福的事是什么?
“同学们都把我当作妈妈,我觉得这是最幸福的事情。”曾伟平说。
学生小霖家庭较贫困,课堂容易紧张,且紧张后讲话就吞吞吐吐,影响了语文学习,成绩也老是上不去。高三第一次语文质检,因为只考了90分,她还大哭一场。
“第一,要把基础打牢,巩固好知识点;第二,要调整心态……”曾伟平把小霖当作自己的女儿一样看待,跟她交流谈心,耐心指导其复习,并为她送上牛奶等学习生活物品。在曾伟平的帮助下,小霖的语文成绩提高很快。高考时,她语文考了131分。
“爱生如子,我们作为老师就应该这样。也正因为此,学生才能从老师身上收获更多,老师才能从学生身上收获更多。”曾伟平表示。
才者,德之资者也;德者,才之帅也。
第一次到学生小胡家里家访时,优秀教师侯爱花被惊到了,家徒四壁的房间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墙上却贴满了奖状。
小胡与爷爷相依为命,生活十分困难。侯爱花在为小胡慷慨解囊的同时,积极帮助小胡申请助学金贷款。在侯爱花的帮助下,小胡如愿考上了大学,后又考上了研究生。
“他很感恩老师!”侯爱花说,读大学时,每年暑假,小胡总会跟她带些家里自种的西瓜、玉米等特产。参加工作后,只要回桂阳老家,他也一定会跟她打电话,总说要见老师一面。
以德树人,守望精神高地。
桂阳三中坚持德育引领,突出德育地位,强化德育功能,创新德育方法,开发德育资源,构建德育网络,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了“重心下移、严格管理、注重实效、激励评价”的学校德育工作特色。
与此同时,桂阳三中充分利用国家发展重大事件、节庆日,开展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新生军训、德育实践等活动,厚植师生爱党爱国思想;通过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希望工程一元捐”“99公益日”等活动,引导学生踏踏实实修好品德;通过校园“三节一会”(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运动会)教育引导学生心无旁骛、求知问学。2024年上学期,该校共评选校级“新时代好少年”40人,300余名优秀学生受到表扬。
德高为师,守望精神高地。
桂阳三中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编写下发校本教材《立德笃行 久久为功》,开设校纪校规讲堂,编写教师誓词,组织376名教职工签订《师德师风责任状》,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良好师德师风的氛围。2024年5月,蒋冠春教师被评为桂阳县“劳动模范”,并获得了郴州市五一劳动奖章。
“既传播知识,又传授美德。这就是我们永远不变的情愫。”何天宝说。
又是一年秋收时。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履行教师神圣职责,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四有’好老师,‘五育’并举育新人,为桂阳三中贡献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桂阳三中的校园里,一树树紫薇花,红艳如火,仿佛听见全体教师那铮铮誓言,红艳如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