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裕后街的夜晚灯火辉煌,人声鼎沸 (全媒体记者 陈哲君 摄)
□ 曹光雄
民国时期,裕后街号称郴城的“南京路”。当时不通公路、铁路,郴州各县以及永州的宁远、道县的人,到广东乐昌罗家渡去挑食盐,或用马驮食盐,都从裕后街上南关垴,再到磨心塘、八里牌、坳上……经九十里茶马青石板大道到宜章,再到广东。客商来回必在南关垴、裕后街歇脚、打尖。资兴、宜章、汝城、桂东的生意人,也都经裕后街进郴州城。街上布满伙铺、酒店、南货店。加上这里有一口冬暖夏凉的犀牛井,来挑水的人络绎不绝。裕后街上人、马穿梭不停,日久天长,那青石板上留下许多被骡马铁蹄踩踏出的深深脚印。
裕后街经济繁华,是因为周边众星拱月,才捧活了裕后街的经济。而裕后街的繁华,又带动了周边的曹家坪、芳头、龙门池、磨心塘等地的蔬菜、瓜果农业生产;带活了草鞋街(即正一街)、护国街、南街、陈家巷的商业。
可以说,裕后街,那时是郴州的主城区。
曹家坪、芳头、龙门池、磨心塘等地的蔬菜、瓜果,源源不断地供应给裕后街的商铺、酒店、客栈、学堂、戏院。
裕后街的繁华,导致各行业的商家纷至沓来。这些商家或匠人占据不了裕后街的主道,便在街道拐弯处另立商埠。护国街成了冬弹棉花、夏做油纸扇子的一条街,草鞋街上集中了专卖草鞋、农具的杂货店,极大地方便了各类顾客所需。
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需要是分不开的,昔有江西会馆创建豫章小学,李言机老先生在龙门池李家大屋办有私塾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街尾三公庙改办为城南初级小学。
1934年,商界萧明韶等4人合股,在裕后街利用旧会馆改建成郴阳戏院,为城内首家售票演出的专业戏院。戏院设有内厅、楼座,可容纳600名观众,舞台近百平方米,采用煤气灯照明。
1951年,豆腐商黄克南等人筹款,在涌泉门将一家旧旅馆改建成一座砖木结构的戏院,取名民间戏院,设厅座、楼座900余座,舞台100余平方米,后改名大众戏院。常有专业祁剧团来演出,端午节演《白蛇传》,中秋节演《嫦娥奔月》,平时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宋江杀惜》《闹天宫》等剧目演出。那时的郴州祁剧团大牌演员有文武老生陈彩云、花旦筱玉梅、武生伍乔生等。
可以说,裕后街带活了当时半个郴州城的经济与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郴州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裕后街的经济作用日渐式微。随着近年来郴州旅游经济的兴起,如今的裕后街,又以熙熙攘攘的人流,流光溢彩的夜景,最抚凡人心的烟火气,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