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

碑记小记 版次:A04  作者:  2024年11月13日

□ 马忠

爱人出生于资兴碑记。这里四面环山,风景秀丽,底蕴深厚。瑶族文化清纯古朴,卢峰山袅烟迷离,罗仙岭迤逦动人,棋盘石孝感天地,盘王庙香火四溢。碑记以前是个乡,现在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建制村。

回碑记的第一站是小叔家。小叔家住在碑记街道的中间,门口有一块大坪,停车方便。在行政区划调整撤销碑记乡之前,碑记村康家坪就是乡政府所在地。碑记街道与之毗邻,是我见过的最小的街道,用句打趣的话说是“这头摔跟头,那头捡帽子”。但里面还有一个袖珍集市。小洋楼与老土屋错落有致地排列在街道两边。这些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大多落成于改革开放以后。老土屋兴建时间则相对较早,是农民都分到了田土翻了身后建的。这些土砖屋虽然过去几十年了,但是仍然保存完好。特别是太阳一出来,阳光照在土墙上,还有金碧辉煌的感觉。

十月的天空,如水般清莹。小叔家下边的古银杏树,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树干上沧桑的痕迹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流转,年轮见证了历史的记忆。这棵已有500多年历史的银杏树,每年可产白果数千公斤,被当地居民誉为“宝树”。每当深秋时节,银杏树叶子随着秋风变得金黄,落在了每家每户的屋顶上以及街道上,整个村庄宛如进入了一个金色的童话世界。此时此刻,蓝色的天空让人充满遐想。在银杏树的衬托下,村子显得更加古朴、宁静和安详。

第一次到碑记,除了村中的古银杏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对“碑记”这个名字也颇感兴趣。经过多方询问,方得知其由来错综复杂。碑记,原为村名,又为片名,又称碑记台、碑记脚。传说此地常刻碑以记事,后将“碑记”引为地名。古代行政区划为半都,故又称为半都。刨根问底,碑记以前为何称作半都呢?据说是因其人口面积够不上一个都,只能算半个,所以称作半都。半都虽然处于资兴腹地,和郴州相距遥远,但在古代却不属于资兴管辖,而是直属郴州管辖,称永丰乡、永数乡、永康乡,这实在令人费解。

碑记从南宋起就为资兴版图,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位于资兴腹地的碑记长期为郴州所辖,这种地理位置上的插花也许是封建割据的产物。有意思的是,从唐朝至民国时期,碑记乡以“独立王国”闻名,是地皮在资兴、管辖权属原郴县,还要免杂税的飞地。这凭的是什么呢?这与碑记曹氏老祖宗的传奇故事有关。

相传郴州的北湖有恶龙作怪,兴风作浪残害百姓,州官重金悬赏降龙法师。先后有多名道行浅薄的应征者命丧龙口。后来,一名姓曹的法师——曹代飞终于杀死恶龙,拯救了当地百姓。州官欲上报朝廷对曹法师重重封赏。曹法师说:“贫道云游四方,无须赏赐,唯贫道乡邻常为县吏盘剥,苦不堪言。若将贫道故里直辖于州,蠲免赋税,则贫道幸甚,乡亲幸甚!”曹法师的请求得到了满足,他的故里就是半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半都的归属问题有过争论。1952年,半都被划归资兴管辖,改名为碑记。

在小叔家喝完茶,沿红卫桥,往兴宁方向的公路左转有一条通往党上的岔道。这条路以前是一条狭窄的泥巴路,一下雨就有积水,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后来,党上外出工作和经商的年轻人集资铺上了水泥路,车子便可直接开进自家院子了,出行方便多了。党上几十户人家都姓曹。曹氏是一个大家族,世代耕种不离田。十多年前,这里走出了第一个博士——我爱人的堂弟曹杨,在榜样的激励下,陆续有多个孩子靠苦读考上了大学,不断增添了这个美丽山村的文化气息。

湘ICP备10203546号
 湘公网安备 431003020001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9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