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日报·今日郴州客户端讯(通讯员 邓和明 李金飞)3月13日,笔者从嘉禾县相关部门获悉,该县的铸锻造产业占据当地工业总产值的72%,带动就业人数超1万人,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嘉禾县铸锻造产业起源于秦汉,90年代乡镇企业快速崛起,近1000家铸锻造企业遍布塘村镇、袁家镇等地,生产的铸铁锅、五金配件等产品凭借良好质量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然而,传统铸锻造工艺能耗高、产品附加值低,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
为打破困境,嘉禾县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与科研院校合作,引入先进设备与工艺。在政府政策支持下,不少企业淘汰老旧设备,采用自动化智能生产线,实现生产流程精准控制。通过技术革新,嘉禾铸锻造产业逐步向中高端迈进,构建起机械制造全产业链条。
嘉禾县以“一区两园”+塘村“精铸小镇”的布局,形成了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在这个集群里,毛坯件、精铸件、铸造原辅材料以及光机、整机零部件等均可实现本地采购,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了产业整体竞争力。湖南省大为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等优质企业的入驻,更是为当地产业集群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的嘉禾铸锻造产业,不仅局限于零部件生产,而是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实现产业升级。前端加强与原材料供应商合作,开展原材料深加工;后端积极发展产品精加工、表面处理等环节,提升产品附加值。一些企业开始涉足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如嘉禾县中毅达铸造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五轴机床,湖南恒胜实业有限公司的智能针织机等,均填补了市场空白。
目前,嘉禾县有铸锻造企业135家,其中规上企业106家,年产能超过5万吨的2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5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创新型企业25家、新四板挂牌企业7家,专利授权数达723个。
郴州日报·今日郴州客户端讯(通讯员 李丹霞 张正伟)3月13日,笔者从永兴县相关部门获悉,该县围绕“一主一特多强”产业格局,以“链长制”为抓手,通过“三最改革”“三大工程”和“三维服务”的协同推进,成功打造产业链现代化发展的“永兴模式”,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永兴县以园区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深入实施全产业链审批事项制度改革,成功构建“三最”政务服务体系。其中,“最快审批”成为现实,产业项目审批时限被大幅压缩至35个工作日,审批效率显著提升;“最简流程”让政务服务更加便捷,通过设立政务服务专区和探索“一枚印章管审批”,审批流程得到极大简化;“最优服务”则让企业切实享受便利,园区间评估共享平台的建立使得评估成本直降80%,审批周期缩短了60%。
针对土地、资金、基建等关键要素制约,永兴县精准施策,打造要素保障的“三大工程”。土地焕新工程通过创新“腾笼换鸟2.0”模式,有效盘活了土地资源;金融活血工程通过创设“银都政企沙龙”对接机制和推出“专精特新贷+设备更新贴息”组合工具,为企业注入了金融“活水”,新增信贷投放超过30亿元;基建强基工程通过实施十大基建项目,全面提升了园区承载力。
永兴县始终坚持把企业获得感作为第一标尺,创新构建“三维服务体系”。通过实施“金字塔式”包联机制,建立“1名县领导+1名园区领导+N名服务专员”的三级服务体系,实施全流程管理,确保企业“有求必应”,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同时,围绕稀贵金属产业链,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加大创新主体培育力度,新增省级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大幅增长,研发投入占比达到3.6%以上,形成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
年初以来,永兴县深化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助企纾困政策,优先保障产业链引导扶持资金,制定“一链一策”专项扶持方案,精准帮扶民营企业应对困难和挑战,助力企业看到前途、光明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