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郴州日报·今日郴州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谢韬
沿着107国道向北湖区石盖塘街道小溪村驶去,湖南有色新田岭钨业有限公司矿区的轮廓在葱郁的山林间若隐若现。若不是远处隐约传来的机械作业声,很难想象这里是一座年处理百万吨级钨原矿的现代化矿山。
“相比过去山体裸露、尘土飞扬的传统矿山,我们的矿山发生了‘脱胎换骨’式的转变。”该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欧阳波自豪地说。近年来,新田岭钨业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绿色发展为底色,致力打造成为资源节约型、绿色示范型钨矿山企业。
绿色,是新田岭钨业最鲜明的底色。
矿区一角,湖南省首个“光伏+绿色矿山”项目已并网发电。深蓝色光伏板下,昔日的尾矿库和废弃厂房焕发新生,每年可产出4000余万千瓦时绿电,节省标准煤1.1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43万吨,为企业节省电费成本100余万元,还额外创收200余万元利税。
而在尾砂综合利用基地,钨尾矿正被筛分成细砂与微粉,前者制成建筑骨料,后者成为水泥混合材料。“我们采用的是全国第一例在线的第三方尾矿处理工艺,处理成本比充填或无害化处理成本更低。”合作方湖南华晟创元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肖永忠笑道。
走进新田岭钨业的智能管控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占据整面墙的高清大屏。屏幕上动态展示着各生产环节的实时数据与画面,涵盖井下人员定位、作业现场监控、设备自动化等系统,各类数据、信息一目了然。
“这里就是矿山的‘智慧大脑’。”该公司生产技术管理部部长朱先锋指着屏幕介绍道。2024年,该公司投入1500万元打造的智能管控平台,将尾矿库在线监测、环境监测、废水处理站自动化等子系统的数据进行融合、仿真、分析和可视化表达,实现了从采矿到选矿的全程可视化调度,井下供矿能力从每天4000吨跃升至5000吨,效率提升25%,安全风险也大幅降低。
效率提升的背后,是科技创新的硬支撑。
在选矿车间,一套国内首创的“原矿智能抛废系统”正高速运转。“有用矿物选别剩余的大量尾矿进入井下充填,既实现了固废无害化的处置,又从根本上解决了矿产资源开采带来的安全问题。”该公司生产技术管理部选矿技术专家何军介绍,矿石经过预抛废后,废石率降低30%,尾矿品位控制在0.042%以下。
2024年,该公司两项关键技术——“典型矽卡岩型白钨矿清洁高效利用”与“大型低品位钨矿绿色智能化开采”分获“国际先进”和“国际领先”认定,尾矿综合利用率达76%,距离“无尾矿山”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经过多年的转型升级,新田岭钨业从16年前14家私营矿山“各自为战”、资源浪费、环境堪忧的局面,发展成为如今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湖南省绿色矿山,年处理原矿120万吨,钨精矿回收率达86%,废水回用率超85%。2024年,公司利润同比增长72.33%,创利税2.94亿元,实现了产量与质量的双重提升。
这份成绩单也为企业赢得了更高认可。在郴州市2024年四季度“四敢”先进典型评选中,新田岭钨业凭借在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智能升级等方面的突出贡献,获评“企业敢干”先进典型,成为全市深化改革的标杆。
“我们要朝着5200吨钨精矿的年产量目标稳步迈进,实现年营业收入6亿元、利润总额2亿元的经营目标。”朱先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