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

永兴“申明亭”文化赋能走出调解新路子 版次:A01  作者:  2025年06月10日

郴州日报·今日郴州客户端讯(通讯员 何云开 陈志欢 代益香)“现在时代不同了,无论男女,都有赡养父母的义务!”近日,在永兴县鲤鱼塘镇一罗姓村民家中,“申明亭”调解员正耐心地劝说他的两位女儿,希望她们能遵循老人的意愿,轮流回家照顾父母。

经过一番疏导,姐妹俩最终达成协议,承诺未来共同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这暖心的一幕,正是永兴县鲤鱼塘镇申明亭村以传统“申明亭”文化为纽带,创新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的生动写照。

申明亭村的名字源于明朝初期设立的“申明亭”。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各州县乡之间设立申明亭,由当地百姓推举正直的耆老、里长主持,对百姓进行教化,并调处各类纠纷。

近年来,申明亭村“两委”深入挖掘这一历史文化资源,将“申明教化、明刑弼教”的传统理念与现代基层治理相结合,打造了“申明亭调解工作室”,并组建了一支以“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乡贤、老组长、老模范)为核心的调解员队伍。

2023年以来,申明亭村充分发挥“五老”熟悉人员、地形和事务的优势,成功化解矛盾纠纷近20件,其中家庭矛盾占比超过40%,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亭,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针对农村矛盾特点,申明亭调解工作室探索出“情理法融合、防调结合”的工作模式,推行“三步调解”,提升化解效能。每周一,调解员主动下沉村组,以拉家常方式摸排村民诉求。曾有村民反映其宅基地被占,调解员第一时间实地核查,并及时介入,避免了矛盾升级,将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

面对具体纠纷,调解员采用“拉家常、讲古理、立协议”三步调解法。调解罗姓村民的赡养纠纷时,先通过追忆养育之恩触动姐妹情感,化解对立情绪;再引用“敦亲睦邻”等历史典故,结合《民法典》释法说理,达成共识后签订调解书,并定期回访确保协议履行,形成纠纷化解闭环。

在源头预防上,申明亭村联动镇妇联、司法所,开展“最美家庭评选”“稻田微课堂”等活动,将法律知识与道德教育融入生活场景。村民在参与活动中提升法治意识,邻里纠纷、家庭矛盾显著减少。

为了让调解工作薪火相传,申明亭村创新实施“青蓝工程”,采用“老带新、传帮带”的模式,着力培养年轻的调解骨干。一方面,实行“五老”帮教,邀请经验丰富的“五老”调解员开展现场教学,将沟通技巧、调解经验倾囊相授;另一方面,广泛征集年轻调解员在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并邀请司法所所长到村开展《民法典》等专题培训。

从明朝古亭到现代调解工作室,申明亭村将历史文化与时代需求深度融合,让传统智慧在乡村治理中焕发新活力,为乡村振兴筑牢和谐根基。

湘ICP备10203546号
 湘公网安备 431003020001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90013